以人民为中心 为人民谋幸福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民服务解难题”是具体目标之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牢记使命,方能致远。我们要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刻进骨子里,融入血液中,落到行动上。
在主流价值构建上体现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形成和完善的,深刻诠释了持久炽热的民生温度、持续刷新的幸福刻度、持之以恒的使命高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强大的感召力。在根本宗旨上,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一脉相承,是人民性的一以贯之,实现了历史感与时代感的深入贯穿和深度融合;在基本方略上,对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进行创造性阐释,开辟了“人民立场”“人民主体”的新境界,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在评判标准上,强调“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要求我们常怀“赶考”之心,把人民期待作考题,以人民满意当答案,带着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和极端负责的态度回答好时代之问。
在主体作用发挥上彰显以人民为中心。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新长征路上,擘画蓝图、成就伟业,都必须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一起奋斗。把群众首创精神发挥更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新时代的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生态环境保护、基层社会治理、城市有机更新等,都离不开人民群众。要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创造的经验、拥有的权利、发挥的作用,从群众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把群众参与热情激发出来。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发展的推动者。党委和政府作的决策、抓的工作、出台的改革措施,如果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欢迎、认可与支持,那注定行不通、干不成、走不远。为群众办事就要让群众说了算,花里胡哨的来不得,弄虚作假的使不得,欺上瞒下的搞不得,必须把利民惠民安民的事落实落地、落小落细。把群众监督触角延伸到底。要把绩效评估、作风评议、干部评判的“打分表”交给群众,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要畅通参与渠道,发动群众监督,回应百姓关切,以直面现实的“问题清扫”、政治生态的“集中净化”、规范权力的“制度建构”、回归传统的“思想整风”,将初心使命擦拭得更加耀眼。
在主责担当强化上践行以人民为中心。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回答意大利众议长菲科的提问时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初心绘就的人民底色分外耀眼,使命担当的民本情怀分外真切。党员干部要树牢唯实求真的精神,锤炼全面过硬的本领,拿出担当作为的行动,真正为人民谋福祉。问需于民不走过场。群众需要什么、期盼什么,党员干部应该一清二楚,要聚焦精准扶贫的难点、深化医改的重点、安全监管的盲点、完善社会保障的薄弱点、促进教育公平的着力点,攻难题、清梗阻,一桩桩实事办好,让惠民成果可触可感。问计于民不搞形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格格不入,是我们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要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迈开步子,把倾听呼声的桌子搬到大街上,把了解生产的腿脚站到田地中,把关心疾苦的温暖送到心坎里。问策于民不出虚招。“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要把党的方针政策的“大道理”和群众实际需求的“小道理”结合起来,聚焦群众最怨、最急、最盼的问题去谋划、推进和解决,用实际行动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使党委、政府作出的决策、拿出的对策、推出的政策,让老百姓绽放幸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