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宣讲奏响余杭好声音
余杭区理论微宣讲大赛总决赛。
余杭区西部五镇理论宣讲走亲活动。
“余杭好声音”宣讲团赴海宁李家村文化礼堂宣讲走亲。
鸬鸟“小甜心”宣讲团开展“围鸬夜话”宣讲,走到老百姓家里学文件、送政策、访民情。
“乔司好声音”宣讲团鲁福林(左四)在小区健身点开展宣讲。
理论宣讲走亲活动得到了居民们的青睐。
恩格斯曾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党的理论宣传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基层理论宣讲是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背景下,余杭围绕打造杭州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桥头堡、“三个全域”建设、“靓城行动”等主题,紧随时代变革,多措并举创新,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宣讲工作室传道理、用微宣讲大赛塑品牌、用宣讲走亲促提升。积极搭建理论与实践、政策与群众的桥梁,及时传播党的声音、解读党的政策、回应群众关切、满足群众需求。
余杭的理论宣讲,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听得进、坐得住、学得深、悟得了上下功夫,不断奏响余杭好声音理论宣讲品牌,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队伍建设
以宣讲工作室为龙头培育一批宣讲骨干
运河水淌过千年,留下古镇塘栖让人回味。而在这古镇街道上,63岁的丰国需被大家称作“江南故事大王”,用故事传播理论,也让塘栖更添几分底蕴。在身边人眼里,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本土民间故事家。他最大的业余爱好便是创作故事、讲述故事。
年轻时,他负责企业的宣传工作,那时他就开始宣讲党的理论、政策,并用故事这种通俗易懂的形式,向职工进行宣讲,深谙用小故事折射大道理的规律。
退休后的他将“战场”转移到了图书馆、农村文化礼堂甚至网络平台。今年4月,余杭为他专门成立了“丰国需宣讲工作室”,他创作并宣讲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过的故事《半条棉被》,深受群众喜欢。他也讲廉政故事、传统故事、美食文化、传统文化,他的宣讲故事还在央视《新闻联播》报道。
丰国需除了自己宣讲故事,还培育了一批宣讲优秀青年人才,他的学员孙惠华在北京参加中国民协宣讲大赛,得了银奖,被授予“中国故事家”称号。
同时在塘栖成立的,还有虞铭宣讲工作室,虞铭主讲偏重于传统文化、余杭地方文化,用塘栖小故事来诠释党的创新理论。他创办了糕模体验室,与宣讲相结合受到当地百姓的喜欢。
像这样的个人宣讲理论工作室,余杭已经成立了不少。中泰街道宣讲员鲁卓雅的小雅工作室,队伍从鲁卓雅一人到四位青年才俊共奋进,从纯口头叙事到创作脱口秀新形式,宣讲足迹遍布学校、村社、企业单位。临平街道的“丹心”工作室则针对老社区老年人居多的情况,开展侧重时事政治、老年健康、权益保障、法律基础等知识的宣讲。
而仁和街道成立的黄铿权宣讲工作室,则用余杭方言讲述新时代理论思想,并形成以文体宣传线退休老干部俞炳华、退休教师蒋法初为核心的骨干力量,同时,和乡音故事社团、街道红苗新生队伍力量一起,实现“老中青小” 宣讲对象全覆盖。
余杭以这些理论宣讲工作室为龙头,采用师带徒的模式,培育了一批宣讲骨干,创作了一批宣讲作品。
相应地,余杭还配套出台《余杭区理论宣讲员评定管理办法》,调动更多宣讲员的积极性,并通过举办基层理论宣讲骨干培训班等方式,多措并举培育一批受群众欢迎的理论宣讲骨干。宣讲骨干们的作品也持续亮相,今年以来,14期“理论达人”网络宣讲已推出,并在“学习强国”杭州平台率先开设理论宣讲专栏,推出理论宣讲11期。
平台搭建
用微宣讲大赛做舞台展示余杭好声音品牌
在余杭,有一张特殊的“地图”,全区各单位宣讲队伍形成各自的品牌宣讲团,组成了余杭理论宣讲地图。
这地图标志着各镇街理论宣讲团矩阵的成型,各镇街宣讲团都有各自的地方特色,从名字上就不难看出。翠竹成海的百丈镇,有好竹意宣讲团;竹笛之乡中泰街道,有笛乡情宣讲团;河网密布的运河街道,有五色水韵宣讲团;全力推进生态小镇建设的黄湖镇,有乐活黄湖宣讲团;生态环境分局有“余环之声”宣讲团……
宣讲团的宣讲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全省微型党课大赛二等奖获得者、网红宣讲员阿里巴巴集团员工胡冰,宣讲《红船引领天朗气清》在网络推送,受到广大年轻网友们点击;仁和街道模仿传统“打茶会”,用拉家常的方式,与村民一起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瓶窑镇360宣讲团创作文艺宣讲作品,深入文化礼堂送宣讲;径山好榜样宣讲团进村入户宣讲“两山”理论与乡村振兴战略;星桥街道“开心茶馆”宣讲点,以戏文班子演出加说书讲故事的形式,吸引广大百姓慕名而来,场场爆满;南苑街道的“板凳”宣讲团,宣讲员用板凳与群众聚在一起的形式宣讲方针政策;五常街道“新五九”宣讲团、闲林街道“林下讲堂”宣讲团、余杭街道百姓宣讲团、东湖街道“情满东湖”宣讲团以小范围拉家常的形式,开展“茶话会”、“圆桌会”、“弄堂式”等宣讲,进一步加深广大干部群众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把握。
宣讲团的成效也是显而易见的,去年10月,“乔司好声音”宣讲团获评中宣部“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余杭成为杭州首个获得该荣誉的区县(市),入围2019年度杭州学习型城市建设十件大事;“余杭好声音”宣讲团的王晓琴,获全省微型党课大赛优秀奖,并代表杭州参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浙江省微型党课全省巡讲团赴嘉兴、湖州巡讲。
在此基础上余杭从全区层面对宣讲团进行整合,形成了大的余杭好声音品牌。今年7月23日,“我和我的祖国”理论微宣讲大赛总决赛搬进余杭大剧院,在这个穿水而建的大剧院金色大厅里,选手们较量“大道理”转化成“小故事”的本领,而这些选手可谓是理论宣讲的佼佼者。
从各镇街的初赛,到各片区的复赛,再到终极的总决赛,各大宣讲团共1000余人竞争,大浪淘沙决出10名选手参与总决赛。围绕“与祖国共成长”、“干在新时代”、“筑梦传承”三大篇章,讲中心工作、讲好人好事、讲家风家训。总决赛H5助力次数达120余万人次,总决赛直播总观看量400余万人次。
也就是在这一天,“余杭好声音”宣讲品牌正式推出,团旗、LOGO和口号同时公布。LOGO以话筒为主元素,并由两根线连接,代表着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宣讲员既要把党的创新理论带下去,也要深入基层把好故事带回来,把群众思想需求带上来,实现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余杭好声音”宣讲团的口号则是“走遍360,宣讲365”,代表时间和空间上的全覆盖,既要不忘初心,勤勤恳恳,长久扎实地做好面向大众的基层理论宣传宣讲工作,又要通过多种形式传播推广扩大余杭好声音品牌。
区域互动
借宣讲走亲成载体提升全域宣讲水平
8月17日,瓶窑镇里窑老街的瓶窑电影院,停映了20余年之后,改造一新迎来首次活动的举办——余杭区西部五镇理论宣讲走亲,来自瓶窑镇、径山镇、黄湖镇、鸬鸟镇、百丈镇的宣讲员们,将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理论宣讲送到基层,赢得了老百姓的喝彩。
而在此前的8月7日,余杭区“中部兴盛”片理论宣讲走亲活动也已在仁和街道举办,来自仁和街道、良渚街道、崇贤街道、塘栖镇的10位基层理论宣讲员,把理论宣讲送到了老百姓的身边。
原来,余杭推出了片区走亲安排,将全区划分为东部、中部、城西、西部四个片区联盟,每季选择一个宣讲主场单位,确定宣讲主题,各片区选送优质宣讲课件到走亲主场,开展基层理论宣讲走亲。
“我们会对节目进行筛选,发挥各自特色节目作用,形成优势互补,学习互鉴。”中部片区主场单位仁和街道负责人总结了兄弟单位的长处——塘栖镇的新青年羚羊宣讲团对于年轻干部宣讲的用心培养;崇贤街道通过组建红色文化宣讲团、宪法知识宣讲团、垃圾分类宣讲团等实现360度全方位宣讲;鸬鸟镇“小甜心”宣讲团开展“围鸬夜话”宣讲,走到老百姓家里学文件、送政策、访民情;仓前街道“幸福满仓”宣讲团深挖发生在梦想小镇的创新创业故事;良渚街道则深耕“良渚文化”,美丽洲宣讲团也不负盛名。今年以来四个片区共开展宣讲走亲15场,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舸争流之势,宣讲氛围更趋浓厚。
同时,余杭还加强镇街基层理论宣讲结对走亲,采取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多种形式开展。结对镇街根据自愿互助、共建共享的原则,定期自主开展宣讲工作交流、宣讲员心得交流、宣讲节目走亲交流,共同提高基层理论宣讲工作水平。
此外,余杭还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区外基层理论宣讲交走亲流。从区委讲师团,各镇街、部门、平台宣讲团中征集挑选优秀微宣讲课件和文艺宣讲作品,组成宣讲走亲团,与省内及周边县市区开展互动宣讲走亲。
8月19日,首场区外年度走亲走进海宁市许村镇李家村文化礼堂,来自情满东湖宣讲团的张金荣,让杭州方言“小热昏”和海宁方言版“李家播报”碰撞交流。11月1日,余杭又赴德清县禹越镇三林村文化礼堂交流理论宣讲。
今后,余杭还将进一步扩大宣讲走亲朋友圈,赴省内其他区县市开展宣讲走亲,形成大区域宣讲互动,持续提升全域宣讲水平,营造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浓厚氛围。
基层理论宣讲是群众直接了解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窗口,余杭把握住了“最后一公里”的阵地作用,凝聚起最广大人民群众智慧和力量,让人民群众在思想上同频共振,进而达到行动上的同向同行,不断加快推进“三个全域”建设、全力打造杭州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桥头堡,坚定不移推进余杭高质量可持续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