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宣讲 宣讲在线 大众话题 2020年

第一讲 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

时间:2020-05-26   来源:2020大众热点话题

   2020年,在历史坐标上,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由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组织编写的形势与任务教育读本《2020大众热点话题》,紧扣时代脉搏,用网言俗语和百姓面对面讲述政策理论和热点事件,启迪人们对重大现实问题的深度思考。从今天开始,《大豫讲坛》将每周推出一篇文章,为方便阅读,我们做了必要的删减,真诚期待你的关注。

第一讲 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进入“两个一百年”历史交会期,中国共产党围绕“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一重大政治命题,发出了不断开辟“中国之治”的时代最强音。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一路走来一路歌”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完备程度和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如何更好地实现国家治理是每个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要面临的重大课题。对中国而言,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必须认清来时的路,才能走好脚下的路,砺行致远。

  1.经国序民,正其制度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在党的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在内的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正是顺应时代发展,紧紧围绕“制度”“治理”这两个关键词谋篇布局的。

  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注重把握两方面要求:一方面要把我们党和国家对现代化建设各领域的有效管理,同各种范畴、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多元治理相结合,广泛依靠人民群众,实现治理的广覆盖、全覆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化;另一方面要强调通过经济市场化、社会法治化、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科学化等途径来提高我们的治理水平,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小智治事,大智治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开启了“五位一体”的国家治理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全面深化改革,在各领域先后推出了超过1600项改革方案,国家治理现代化加速推进,成效卓著。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将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党和国家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进行系统性、整体性重构,随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召开,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开启了新的篇章。

  3.法以强国,宪以载道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本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逻辑向世界发出了“中国之治”的时代最强音,提出了党和国家与时俱进的前进方向和工作要求,为中国发展开辟了新境界、注入了新动力。

  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传承了中华民族厚重、优秀的历史文化,并依据中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实际而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体性改进和内生性演化,是符合世情、国情和民情的现代国家建构的创新性理念。“中国之治”所具有的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和一系列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内涵,保证了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社会主义性质。

  二、解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因密码

  当代中国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辉煌的发展成就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自豪和荣耀,更有使命和担当。我们必须回望历史,总结过去,深入解读中华民族近百年来能够创造出世所罕见的历史奇迹的基因密码,深刻反思独具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所蕴含的时代智慧。

  1.党的领导是定海神针

  中国的辉煌成就向世界有力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初心”与“使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近百年来,党团结带领人民在前进道路上遇到的艰难险阻是世界上其他任何政党所不能比拟的,但党却总是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大无畏精神,攻坚克难、力挽狂澜。党一如既往地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逐一向历史交出了合格答卷,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基础。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兴旺发达,也不可能成就今天举世瞩目的灿烂辉煌。

  2.依法治国是制度利器

  中国之所以能够实现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迎来伟大复兴的胜利曙光,就在于我们党创造性地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和治理经验,是我国一切国家治理工作和活动的基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制度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并进一步集中概括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这是不断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的底气所在和制度依托。

  3.共治共享是活力源泉

  虽然制度在国家治理方面起的是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但如果不能有效地转化为治理效能,不能充分地为人民谋幸福,再好的制度也只是空中楼阁。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制度优势的体现,保障了国家治理的实践绩效。在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基础上,我们能够依靠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动员系统、高效的政府执行系统、有效的中央协调系统等有力推动各类政策有效落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民主制度等制度形态,保证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使国家治理具有坚实的民意基础、社会基础。在我国,各级党组织能够通过组织动员、宣传号召、服务凝聚等方式,将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有机地贯穿于国家治理实践全过程,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公平正义,激发社会活力,实现国家治理效能的有效转化。

  三、不断推动“中国之治”迈向新境界

  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与国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国家制度的竞争。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必将以清醒深刻的历史自觉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基,不断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

  1.毫不动摇 坚持和巩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这其中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具有统领地位的是党的领导制度。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突出特点就是“众星捧月”。中国共产党就是这个“月”,能起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是编制发展规划、推进法治建设、制定政策措施,还是部署各项工作,都必须以这些制度为基准,毫不动摇坚持和巩固。涉及制度层面的大是大非问题,我们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把准方向、持之以恒。

  2.与时俱进 完善和发展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根植于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必须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既不能过于理想化、急于求成,也不能盲目自满、固步自封,必须与实践发展同频共振。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守正创新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全面回答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明确指出了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的空白点和薄弱点。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各级党委(党组)要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推进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不断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

  3.坚持严格遵守和执行

  要在新时代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要强化遵守和执行制度意识,要作遵守和执行制度的表率,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和执行制度。要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通过丰富监督手段、拓宽监督渠道,把制度执行和监督贯穿于区域治理、部门治理、行业治理、基层治理、单位治理全过程,坚决杜绝在制度执行上作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确保制度时时生威、处处有效。

  回望历史,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展望未来,党必将继续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披荆斩棘、砥砺前行。“中国号”巨轮定会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凭借制度的优势和信仰的力量驶向“中国之治”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