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让民族团结之花更加绚丽绽放
2019年9月8日晚,郑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灯火辉煌,中国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此盛大开幕。9月的郑州,热情似火,万众瞩目;9月的郑州,民族联欢,其乐融融。从奥体中心“一场两馆”的筹建到地铁线提前竣工,从吉祥物的设计到主题歌的选定,从“天下之中”采集火种到互联网火炬传递……四载筹办,一朝梦圆,中原大地成为承载起民族团结之花的热土。
一、万方乐奏在中原
民族聚,滔滔黄河见证中华儿女血脉相连的手足情深;民族聚,巍巍嵩山亲历各族文化交流互鉴的美好时刻;民族聚,炎黄二帝目睹龙的传人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
1.八方来客聚绿城
2019年9月8日到16日,中国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郑州成功举办。这是一次团结的盛会。从大漠之北到天涯海角,从雪域高原到祖国宝岛,全国32个省级单位56个民族7009名运动员,共赴四年一度的民族体育盛会。
绿城郑州以热情好客、快速发展的新形象欢迎各族朋友,为各族儿女同台竞技、共话友谊,提供了广阔舞台。在开幕式上,各族同胞共同浇灌石榴树,展现56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寓意。是夜,中原人民用一场炫目的舞台盛宴,歌颂56个民族的深厚情谊,美丽郑州用一场热情的民族大联欢,盛情款待来自天南海北的宾朋。涓涓细流汇聚成欢乐海洋,共同烘托出大爱之城的淳朴底色。
2.文化盛宴荟群英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体育事业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也是世界传统文化中的一朵阆苑仙葩,它孕育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传承着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历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都是一场民族文化交流互鉴、传承发展的盛宴。一大批特色鲜明、精彩绝伦的民族体育项目走出深山、走出雨林、走出草原,走向全国,有些项目甚至经历了从濒临“绝迹”到重获新生,再到大放异彩的华丽嬗变。
河南形胜,天下之中。河南郑州,是德育善行文化的一片沃土,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河南郑州,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氏的故里,也是古代贤士名流列子、白居易等人的诞生地。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郑州,在运动会期间,将各民族传统文化、中原历史文化和时尚文化融为一体,各族儿女载歌载舞,共同演绎大江南北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
3.盛世花开谋复兴
第十一届少数民族运动会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前夕,这场规模宏大的民族传统体育盛会,是传统体育和民族文化交流的盛会,也是各族人民欢乐和幸福的聚会,更是献礼新中国70华诞的盛世华章。这次运动会让各族人民亲眼见证祖国大地日新月异的变化,亲身体会到我国各族人民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也必将激发各族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风貌。运动会的主题曲《奔跑的梦想》唱出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心声:“同一个目标,坚定伟大复兴的信念;共同的命运,我们初心不变,从没有如此感受力量的无限……携手奋进,梦想就会实现,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美好明天……”
二、中华民族共家园
为什么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其乐融融?因为,我们的祖先一起开拓了万里广袤的河山,一起谱写了五千年的壮丽诗篇,我们一起赶走侵略者保家卫国,我们一起用鲜血和真情筑起了爱国主义的精神家园。
1.共瓖美丽河山
在久远的年代,中华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朝夕相处,生生不息。《诗经》有言:“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这说明,中华的辽阔疆域是各族先民共同开拓,祖国的锦绣江山是我们祖先胼手胝足、披荆斩棘的结果。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扫六合霸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这种“大一统”的理念历经2000年延绵至今。其间,我们也有过分裂,但每一次大的分裂之后我们都会形成更大的统一。今天,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富饶辽阔,这是各族先民留给我们的神圣故土,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美丽家园。
2.共书铿锵史卷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的历史;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共同缔造、巩固发展伟大祖国的历史。
最初,中华大地是“五方之民”的民族分布格局,华夏汉族居于中原,其他民族居于四方。从秦汉时期起,汉族与周边民族日渐交融。一方面,周边各族陆续内迁到中原。因为中部地区土壤肥沃、气候宜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吸引着周边民族。长期的交融互通共同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在分布上“大杂居小聚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格局,造就了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多元。中华文化灿若星河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历史源远流长是各族人民共同书写的。
3.共筑精神家园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最深刻、最内在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人类文明的交流碰撞中,中华文明博采众长;在近代屈辱磨难中,中华儿女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中华文明是农耕文明,5000年前诞生于黄河流域,我们文明的底色是自强不息、和谐包容,爱国忧民、尚节重义。近代以来,我们屡遭外族入侵、列强欺凌,中华民族依然屹立不倒。中华文明之所以屡经侵蚀而延绵不断,就是因为我们从来都是一个抗争到底、永不屈服的民族。中国人的抗争精神不仅仅流传在我们的神话故事中,更流淌在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中,和平年代我们对此无知无觉,但是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我们心中抗争的因子就会燃成熊熊大火!靠着永不屈服的抗争精神,靠着深沉的家国情怀,中华民族在遇到亡国灭种的关键时刻往往能向死而生!在近代百年反侵略斗争中,亿万中华儿女同呼吸共命运,携手并肩、共赴国难,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伟大史诗,共同构筑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精神家园!
三、复兴之路同发展
我们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更要团结一致、凝心聚力,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轮胜利前进。
1.石榴籽密心里红
石榴籽密心里红,要进一步增进民族团结,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制度。70年前,我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共同缔造了新中国,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70年弹指一挥间,少数民族的发展变化巨大。民主改革前的西藏,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2%,青壮年文盲率高达95%,现在的藏族孩子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接受免费12年制义务教育,孩子们的脸上阳光灿烂。西藏的高等教育发展迅速,西藏大学的学生们在美丽的校园中漫步,在网络知识的海洋中徜徉。藏族同胞的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充分保障,年轻的喇嘛们与时代接轨,国家斥巨资修缮一新的布达拉宫,在夜色中闪烁着迷人的光辉。而上述所有一切都是在党的关怀下实现的,从雪域高原到天山南北,从祖国北疆到西南边陲,各族人民的生活蒸蒸日上,欣欣向荣,朝气蓬勃。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制度才能凝聚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只有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各民族的相互团结和共同繁荣,才能更好地整合中国力量,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正能量。
2.共同富裕小康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要增进民族团结,必须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大发展;只有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民族分离主义滋生的温床。
民族地区的经济落后是历史遗留的顽疾。虽然党和政府大力扶持民族地区,还实行优惠政策引导资金流向民族地区,以拉动边疆地区的发展,比如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但由于民族地区自然条件差,再生能力差,起步晚,教育水平低等,与中部和沿海地区相比,民族地区还是落后,而且东西部差距越拉越大。如果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拉大,民族主义情绪就会潜滋暗长。所以,我们要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各族人民,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各族人民共创美好未来、共享中华民族新的光荣与硕果!
3.同根同源盛世迎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是民族和睦的魂。加强中华民族团结,最重要的就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文化认同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首先,要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灿烂的中华文明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五千年中华文化是56个民族优秀文化的汇集。今天,我们要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特别是弘扬真善美思想品德方面的思想价值,要认同各民族优秀的文化内涵,以平等交流、相互尊重的原则进行学习借鉴,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多样性。
其次,在各族群众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牢固树立正确的民族国家观、文化历史观,构筑起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华民族深厚的社会历史发展为底蕴,几乎融汇了人类文明所有积极健康的价值要素,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也是中华民族古代社会理想的当代复兴。今天,要凝聚各族人民的力量,就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使其准确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从根本上解决中华文化认同的“精神之基”“思想之根”“情感之源”。
最后,推进语言文字认同。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认同是文化认同的前提和基础。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大力度推广普通话和普及规范汉字。几千年的历史和实践证明,通用汉语言文字的使用是中华民族一心同归、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
河南郑州奥体中心的少数民族运动会已经结束,但各族人民始终同心同向、薪火相传。比赛不仅仅是为了竞技高下,更是为了传承中华民族文化;闭幕不是再见,分别是为了更好地相聚。天南海北手牵手,风雨同舟心连心!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