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讲 高高扬起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龙头
郑州位居中原腹地,古为商都,今为绿城,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区位优势独特,航空、铁路、公路“三网融合”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2016年,国务院明确提出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在国内外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持续提升,古老的中原大地正朝着建设具有发展活力、人文魅力、生态智慧、开放包容的国家中心城市迈进。郑州,引领中原崛起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龙头正在高高扬起。
一、新时代回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大出彩
站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郑州的发展历程,从一个小县城发展到如今的国际大都市,从十字交会到“米”字形高铁,从“棉纺城”到“智能新产业”,一代代郑州人在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中乘势而上,一代代郑州人在汇聚力量、转型攻坚中砥砺前行,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1.综合实力从“县城郑”蝶变成“国际郑”
在晚清时期,郑州还是一个传统布局的旧县城,1954年河南省省会由开封迁至郑州,“县城郑”才得到逐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郑州在发展中不断汇聚外来人口,规划面积和人口规模也不断增长,规划建设了郑东新区、高新区、经开区和黄河风景区。特别是近些年来,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自由贸易区、自主创新示范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五大国家战略叠加落地。郑州被定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郑州逐步从历史上的“县城郑”成长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国际郑”。郑州的国际综合枢纽城市地位越来越明显,郑州融入世界的速度越来越快。
随着“县城郑”的蝶变,其年生产总值也从1949年的不足0.9亿元,到1978年的20亿元,再到2012年的5549.8亿元,首次突破5000亿元。党的十八大后,保持每年1000亿元的增长规模,到2018年攀升至10143.3亿元,成为全国第16个GDP过万亿城市。郑州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跑出了郑州速度、唱响了郑州发展的强劲旋律。
2.区域交通从“十字交会”聚变为“三网融合”
京广铁路和陇海铁路在郑州“十字交会”,使郑州走出了一条“因交通而兴、因交通而优、因交通而强”的跨越之路。郑州地处我国中部地区,是中国公路、铁路、航空、通信兼具的“十”字形综合交通枢纽。伴随着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实施,郑州成为“双十字”枢纽,国家定位八个重点建设的铁路枢纽之一、十大区域性客运中心之一、《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主要铁路枢纽节点之一、全国十二个最高等级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2019年12月,郑渝高铁郑襄段、郑阜高铁建成通车,郑州成为全国唯一“米”字形高铁枢纽,“中国铁路之心”得到再巩固。同期,公路也在迅速发展,中心城区的“两横两纵+环线”快速路网已经形成,实现了市域内15分钟上高架、30分钟上高速,以郑州为核心的“两环多放射”高速公路网、“三横八纵”国省干线公路网通达全国。
郑州新郑机场航空线路越织越密,与卢森堡合力打造“空中丝绸之路”。2018年新郑机场旅客吞吐量达2733.5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1.5万吨,机场起降架次21万次。郑州2小时航空圈覆盖着全国90%以上人口和市场。“三网融合”奠定了全国大局中的“郑州位置”,形成了独特的“区位+枢纽”优势,成为多式联运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3.产业发展从“三产拉动”质变到“智能新产业”
伴随着“三网融合”优势凸显,郑州产业结构也从“棉纺城”,到“商贸城”,并逐步演变为“二产主导、三产渐强”的产业格局。传统产业转型,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仅在2019年数字经济峰会暨河南智能产业生态建设国际交流会开幕式上,就有与华为、阿里巴巴、诺基亚等国际大企业合作的一大批重大项目、数字经济重大项目、重大技术创新机构集中签约落地郑州,智能产业正成为郑州重要的新经济增长点。
郑州已经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等七大工业主导产业和现代金融商贸物流、文创旅游等服务业支柱产业,并且正在加快培育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两个五千亿级集群,新材料等三个三千亿级集群,人工智能等五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郑州制造、郑州品牌加速走向世界,郑州航空港区智能手机产量约占全球的1/7,郑州本土品牌宇通客车产量约占全球的1/8,郑州经开区的中铁盾构的异形盾构技术领跑国际,郑商所期货交易的“郑州价格”影响全球……
二、新理念引领国家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
郑州迎来了第三次重大历史机遇,郑州正对标全国、引领中部,以“国家中心城市”的姿态和荣耀,叠加多项国家战略规划和平台,抢占内陆开放高地,塑造国际化城市形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三中心一枢纽一门户”建设,即国家重要的经济增长中心、极具活力的创新创业中心、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中心、国际综合交通和物流枢纽、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门户,坚定迈出建设高质量国家中心城市的步伐。
1.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作为河南的省会、对外的窗口、区域的中心,郑州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全省的发展。国家确定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这是国家赋予的新定位,是郑州发展的新机遇,是郑州肩负的新使命。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主体,立足引领中原发展、支撑中部崛起、服务全国大局的目标定位,进一步强化担当作为,努力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三区一群”战略机遇,围绕“枢纽+通道+口岸”,打造郑州枢纽功能和物流中心功能,抢占内陆对外开放的高地,从对外开放的“跟随者”变成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先行者”,闯出了一条“不靠海不沿边、一条跑道飞蓝天”的内陆开放道路。
“空中丝绸之路”越飞越广,郑州到卢森堡枢纽覆盖23个国家近200个城市,首创“一单到底、物流全球”多式联运,郑州中欧班列开行班数、货重、货值均居前列;“网上丝绸之路”越来越便捷,实现“买全球、卖全球”,基本建成全球网购商品集疏分拨中心,打造了家门口的“世界商超”;“海上丝绸之路”越来越顺畅,与青岛、天津等港口无缝衔接,依托铁海、公海联运形成内陆“无水港”,实现了青岛港等海港和新郑国际机场等空港的铁海、铁空联运体系。推动汽车、粮食等十大特种商品口岸投入运营,初步构建了与沿海相当、与国际接轨的开放体系。
2.塑造国际化城市形态
郑州城市建设正处于十分重要的发展转折期,城市的形态正在更新,新的业态正在形成。郑州市确定了“北静、南动、西美、东强、中优、外联”的发展格局,坚持新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把历史文化主干立起来、推动经济发展质量高起来、把群众美好生活展现出来”的工作要求,以扩大开放为切入口,全面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塑造国际化城市形态。加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摆脱对房地产业的依赖,推动城市区发展水平和质量持续提升,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国际视野规划、建设、管理城市,加快以轨道交通为重点的公交都市区建设;加快以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地下管廊为引领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谋划“郑州龙头”发展框架和功能布局,推动郑州与周边城市一体化发展,构建“一核四轴三带多点”空间格局,形成高度融合的网状城镇体系,引领带动中原城市群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迈进。
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世界传感器大会、国际羽毛球邀请赛先后成功在郑州举办,2020央视春晚在郑州设立分会场,2020年第29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落户郑州,通过一个又一个国家或国际盛会的举办展示着“国际郑”的国际范!
3.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郑州在展示国际范的同时,也在“苦练内功”,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抓好存量,加快推进本土优质企业做大做强,通过“铺天盖地”来增强活力,通过“顶天立地”来提升实力;另一方面抓好增量,引进大项目、好项目,承接高技术、高成长性产业转移落地。围绕“扩总量、提质量、抓龙头”,持续用力、力求突破。
转变观念,由重项目招商向重业态打造转变。把制造业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统筹抓好文化、旅游、创意、健康、医疗、现代商贸等服务业重点项目的招商。围绕产业投入更大精力,展开想象力,抓招商、抓产业发展。由全面撒网向聚焦“头部”转变。政府抓“头部”企业、“头部”企业带动培育产业生态,瞄准全国排名最靠前、最优秀的企业,想方设法引进来、扶持好,带动整个产业链形成。世界500强、财富500强、“独角兽”企业等一大批重量级企业在河南落地。通过强化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奋力推动“郑州制造”向“郑州创造”转变,谱写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新篇章。努力做到“郑中心”不仅是中原城市群的“发动机”,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三、新征程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再出发
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新征程中,郑州要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品质,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打造宜居人居城市,提升城市内涵建设和城市吸引力,努力提升城市品质、彰显城市品位、塑造城市品牌,使之成为宜居之城、创业之都、幸福之家,助推国家中心城市龙头扬得更高。
1.提升城市文化品质
文化是城市的根脉和灵魂。郑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距今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遗址、距今6000年的大河村和秦王寨等多种类型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遗址。郑州早在3000多年前就是夏、商王朝的都邑,是全国八大古都之一。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都市区,建设具有世界性、全球性影响力的特色文化名城,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核心区,提升城市文化品质,是郑州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提升城市国际形象的现实选择,是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郑州山水名胜众多,文物古迹荟萃,拥有“天地之中”的美誉。以少林寺、中岳庙和嵩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主的嵩山风景名胜区,以黄河游览区、黄河大观和大河村原始村落遗址为主的黄河历史文化风景名胜区享誉全球。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使郑州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具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不可复制的历史资源。郑州作为中部的制高点和中心城市,打造国际性的文化品牌,推出文化精品,不断壮大文化实力,建成世界文化名城,可以提升河南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
2.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是基础,招商引资是抓手,高质量发展是目标。要把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作为事关郑州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性举措牢牢抓在手中。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是促进高质量发展、推进城市国际化现代化的关键一招,是集聚发展要素、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基础条件。要树立世界眼光,对标国内一流标准,努力把郑州打造成为“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群众体验最优”的政务服务标杆城市之一。重点围绕“降成本,去人为,增诚信,优服务”做文章,以良好的公共服务吸引人、集聚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竞争,关键是创新要素之争,核心是创新人才之争,根本是营商环境之争。用不断优化、胜人一筹的营商环境吸引创新型人才、集聚高技术企业,形成推动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3.打造田园宜居城市
改进城市管理、改善人居环境是提升城市品质形象、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基础工作。2018年年底,郑州市城镇化率达到73.4%,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055.27平方公里,城市常住人口达到1013.6万人,中心城区常住人口突破700万,改进城市管理、改善人居环境是一项紧迫任务。
在建设中充分体现城乡融合发展理念,借鉴都市田园理论,把郑州大都市区建设成为城中有乡、乡中有城的都市田园,努力探索和打造城乡融合发展郑州模式、河南经验,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平衡发展、充分发展,提供新的借鉴。
栉风沐雨七十载,砥砺前行续华章。七十年的发展镌刻着一代代郑州人坚守初心使命的时代印记。俯瞰广袤中原大地,“国际郑”正在持续努力,加快向以国际商都、综合枢纽为特征,具有国际影响力、国际辐射力、国内外整合力的“国际商都”迈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龙头越扬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