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宣讲 宣讲在线 工作快讯

乡音讲理论 真情暖人心

时间:2024-09-02   来源:平顶山市委宣传部

  近年来,汝州市紧紧围绕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一时代课题,积极探索基层理论宣讲路径,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乡音”宣讲团,充分运用“小分队宣讲”快速、灵活、亲民、高效的特点,用群众 爱听的“乡音”进行形象生动的宣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群众、浸润人心。


  一、完善讲师机制,选优配强队伍

  新时代基层理论宣讲的成功关键在人。汝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通过广泛动员和层层选拔,共吸纳了62名政治素质强、理论水平高、宣讲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退休教师和社区工作人员,组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乡音 ”宣讲团。这些成员来自基层一线,每天与人民群众接触,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擅长用“乡音”讲述身边的真实故事,更容易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宣讲团始终坚持从群众关心的问题入手,与群众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交流,注重释疑解惑,将理论政策与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用群众能听得懂的大实话清楚地解释理论问题。

  宣讲团根据讲师的不同身份、特长和各地的宣讲需求,成立了不同类型的宣讲小分队,例如“村支部书记宣讲小分队”“道德模范巡回讲演小分队”“移风易俗宣讲小分队 ”“五进少年宫小分队”等。这些小分队奔赴不同的地方和场所,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各式各样的宣讲活动。群众普遍反映,讲师们充满朝气与活力,对理论的理解准确深刻,讲解透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因此群众愿意听、喜欢听,并且从中受益良多。

  二、突出宣讲内容,开展特色宣讲

  面向基层群众开展理论宣讲,需要既突出政治性和导向性,又具备针对性和实践性。应运用多种载体和形式,结合老百姓关心的要事实事,充当理论和政策的“翻译官”,使群众能够坐得住、乐意听、记得牢。

  汝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乡音”宣讲团精心梳理并提炼了八大主题进行宣讲。一是重点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定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二是讲述移风易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阐明移风易俗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道理。三是阐述文明城市创建与美好生活的关系,让群众明白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和谐、幸福、美好的生活。四是探讨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村干部,让优秀的村支书分享经验,解决农村实际存在的矛盾问题。五是展示道德模范在身边的影响力,用身边的典型人物和事迹教育、感动居民,形成向善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六是强调用法治保障美好生活,让群众信法、守法,并学会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七是关注环境保护的几个关键点,让大家认识到环境保护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八是红歌永远唱,始终用昂扬奋斗的精神鼓励群众克服困难,创造美好生活。宣讲方式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灵活调整,力求寓教于乐。既有报告厅的讲座和舞台演出,也有村街广场的讲演和小戏小品展演,还包括走街串户的拉家常讲故事等。

  例如,“村支部书记宣讲小分队”先后深入汝州市各乡镇、村(社区),以自身为民用情、建功立业的突出事迹,感染广大干部群众。在宣讲中,他们与基层干部交流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解答群众心中的困惑,推动村(社区)“两委”的实际工作。“五进少年宫小分队”以乡村学校少年宫为平台,组织开展道德实践、文艺演出、科学体验、心理辅导、亲情服务5项活动,在汝州市16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共开展活动56场,惠及8000多人,助力“乡村少年宫”成为青少年喜爱的活动场所、家长放心的教育阵地、村民满意的文化中心。“移风易俗宣讲小分队”坚持深入农村、城市公园、敬老院等地,进行移风易俗宣讲和文化小戏小品演出,并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他们自创的小品《醒悟》《彩礼风波》、三句半《移风易俗谱新篇》、扇子舞《移风易俗进万家》、快板书《移风易俗树新风》等,累计演出280场次,吸引了2万多名群众观看。


  三、开展“点单”派送,满足群众需求

  为进一步契合基层群众的理论需求点和现实关切点,推动理论宣讲更加精准化、定制化和服务化,汝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乡音”宣讲团通过调研走访,认真梳理了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他们将群众关心的问题设计为不同的宣讲主题,并通过“志愿河南”、汝州市融媒体中心和汝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微信公众号发布讲座“菜单”,向全市人民开放“点单”服务,让群众根据个人兴趣“点单”听讲座。这一举措旨在切实解决农村一线干部群众“想知道的听不到,平常讲的不想听”问题。

  目前,“乡音”宣讲团已初步形成“群众点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派单—宣讲团接单—群众评单”的服务模式。这种模式使宣讲活动的开展与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融合,有效改善了宣讲效果,满足了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宣讲的针对性和感染力明显增强。宣讲团成员创作的理论文章《移风易俗与幸福生活密切相关》、诗歌《我的名字——志愿者》、歌曲《你的微笑城市的微笑》、戏曲《村宝说唱十九大》等作品,在汝州市融媒体中心以及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上广泛传播,点击量突破百万,网络宣讲覆盖到更多的人民群众。

  四、注重互动交流,激发情感共鸣

  讲师们在宣讲过程中注重营造氛围,激发群众情感共鸣。他们通过以事议政、以案说理的方式,运用老百姓身边的实例和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来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和改革发展的举措,让群众深切感受到在好政策指引下身边的点滴变化。例如,“村支部书记宣讲小分队”从市区到乡村,从经济开发区到贫困山区,足迹遍布汝州的各个角落。他们每到一处,都会结合当地村、社区存在的不同问题以及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宣讲。宣讲小分队成员李新育主要讲述基层党建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的相关故事;禹民政主要讲述如何通过“好媳妇好婆婆”评选和党员干部“荣誉林”来弘扬新风正气的故事;朱学卫主要讲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以及如何利用村规民约推进移风易俗的故事;潘进伟主要讲述如何通过孝善文化培养家庭美德和加强村民间情感联结的故事。他们的宣讲紧贴乡村实际,准确把握政策精神,语言朴实真挚,用情用心,树立了新时代农村党支部书记的良好形象。村干部听后感到受益匪浅,村民们听后纷纷表示对党的好政策在农村如何落地、如何实施、如何带来实际好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预留互动交流时间已经成为宣讲团讲师每场宣讲的标准做法。通过现场问答、调查问卷征集、会后座谈讨论等形式,讲师们不仅答疑解惑,还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对党的理论政策的宣讲以及与群众的互动交流,讲师们不仅解释了“怎么看”,还说明了“怎么干”,有效引导人民群众深入思考党的创新理论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传承,正确看待在改革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这样的宣讲让群众明白如何借鉴先进经验以更好地进行生产、生活和工作,使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不仅在思想理论上得 到引领,还掌握了具体工作和生产的技能。

  汝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乡音”宣讲团通过面对面的宣讲、心贴心的座谈、实打实的理解,营造了学习和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的浓厚氛围,成为主动担当理论宣讲的“扩音器”,让党的方针政策、重大决策和创新理论成果得到广泛传播,深入人心,形成共识,并转化 为行动,是打通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的有益探索和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