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用“青言青语”把 党的创新理论讲鲜活
近年来,周口市充分发挥大学生可塑性强、思维活跃、有活力和感召力的优势,动员市属高校和当地在外优秀大学生组建“大学生宣讲团”,组织他们走进亲友间、走进同学间开展理论宣讲,通过在内容供给、激励创新、评价考核、培训提升等方面完善机制及相应措施,不断叫响群众喜爱的大学生宣讲品牌,立青年志、讲青年事、发青年声,为家乡发展增添青春动力。
多措并举建队伍。注重“选”,一方面面向市属高校,通过班级推荐、老师筛选、“比武练兵”等环节层层选拔;另一方面面向当地在外优秀大学生,通过社区和团委、教体等部门推荐,线上试讲等环节精心筛选,逐步建立560人的大学生宣讲队伍。注重“育”,坚持“内培”与“外训”相结合,对每位大学生宣讲员明确一名指导老师,从选题、内容、方式等方面一对一加强指导培训。同时,指定省级“新时代百姓宣讲员”和市级宣讲骨干作为导师点对点联系高校宣讲团,帮助学生结合自身特长选准方向、增强对宣讲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注重“练”,推动落实“每周一课、每月一练、季度一评”学习讲评机制,组织大学生在班级、在校园经常讲,通过以讲促学、以老带新、试讲互评等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宣讲员的能力素质和宣讲水平。注重“奖”,根据宣讲效果和社会反响,对表现优异的大学生给予荣誉表彰、提供社会实践便利条件等支持,高校在各类评优评先活动中优先考虑,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依托优势精准讲。走进家乡,让晚辈讲给长辈听。组织“大学生宣讲团”在寒暑假期间走进家乡社区和亲友间,通过“小切口”讲述“大专题”,从自己的视角为亲朋好友讲述家乡的发展变化,透过成绩讲理论、通过理论讲道理,有效拉近距离,增进情感认同和思想认同。走进校园,让学长讲给学弟学妹听。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身边典型人物典型事迹、自身成长经历、社会热点现象等话题,用“小故事”阐释“大道理”,走进全市大中小学开展示范宣讲,发挥优秀朋辈的教育引领作用,和年轻人碰出思想火花。走进场馆,让青年讲给大家听。走进全市各类社科普及基地、党史党建馆、博物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乡村文化合作社等,把讲解与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宣讲有机结合,让听众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青年的热情活力。截至目前,各级大学生宣讲团走进社区、学校等地开展宣讲活动1200余场,受众16.2万人次。
丰富方式求效果。转换角色讲。大学生化身“景区导游”“科普达人”“普法宣传员”等,代入式开展宣讲。如周口职业技术学院的刘森同学,在淮阳区弦歌台景点为游客讲述孔子遭厄绝粮、弦歌不止的故事,让人耳目一新。拉家常式广泛讲。大学生利用走亲访友、拜年贺岁、参加春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在拉家常、围炉煮茶、参与志愿服务中讲感悟谈认识说变化,使宣讲更走心更贴心。发挥专业特长讲。把所学专业与解决当下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有效结合,如周口交通技师学院的王震同学结合专业特长,从创新服务模式与手段、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等方面,阐述新形势下如何更好践行为民服务宗旨,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用好“文艺+宣讲”。编排展演歌舞剧《灯火里的中国》《开天立极》和地方道情戏《谁不说咱家乡好》等文艺节目,组织开展《爱国心·家乡情·中国梦》等文艺演出活动,深受基层群众喜爱。创新网络宣讲。适应年轻群体接受特点和习惯,制作一批“时代新人说”“党史我来讲”等图文、音视频、漫画、H5等产品,把互动问答、新媒体技术等巧妙运用于宣讲之中,扩大宣讲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与思政课有效结合讲。大学生宣讲员主动走上讲台,将社会热点焦点和学生兴趣点融入思政课,结合生动案例对党的创新理论进行逻辑清晰的解读,用青年声音把道理讲生动、讲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