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宣讲 中心组学习 学习成果 心得体会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加快文旅文创融合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4-08-07   来源:《中心组学习动态》第7期

  三门峡市委常委、灵宝市委书记   张志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灵宝地处豫晋陕三省交界,是河南省的西大门,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现有开放旅游景区6家,其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4家;共有文物点859处、非物质文化遗产89项。近年来,灵宝市委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贺信精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育龙头、促融合、谋创新、树亮点、强保障,推动农旅文旅产业嫁接、深度融合,奋力迈出文化强市建设新步伐。

  一是深挖内涵、建强主体,让龙头“扬”起来。灵宝境内的函谷关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老子在这里著述道家学派开山巨著《道德经》,以“名人、名著、名关”享誉海内外。灵宝把函谷关作为文旅产业发展的龙头,树牢“大函谷关”理念,“镇、寨、关”“史、文、情”“山、河、塬”“游、学、养”一体推进,实施函谷关历史文化功能区提升工程,启动函谷关AAAAA级景区创建,深入挖掘函谷关老子文化、军事文化、关隘文化内涵,开放函谷关东片区,推出“问道函谷”沉浸式大型实景演出,实现游客人数、旅游收入大幅增长,辐射带动能力持续提升。

  二是整合资源、联动发展,让产业“融”起来。黄河流经灵宝的559公里,有历史、有文化、有资源、有生态、有产业,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一段。灵宝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深度挖掘沿黄农业、文化、生态资源,以沿黄生态廊道为依托,依法规范黄河滩涂管理,打造万亩油葵、万亩彩色小麦、万亩古枣林、万亩荷塘、万亩优质蔬菜、万亩特色水果“六个万亩”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东寨村等15个乡村振兴示范村,“萄醉田园”、黄河驿园、黄河入豫观景台、盘豆驿研学实践基地等乡村旅游综合体不断涌现,集学习培训、研学旅行、文化旅游、职业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教育实践基地投入使用,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和县道064线、省道312线、支线道路建设等项目,推动黄河生态廊道与西坡遗址、黄帝铸鼎原、“中原之巅”以及沿线村镇等文化、旅游、农业、生态资源串珠成链,形成一条沿黄乡村振兴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带,灵宝成功入选2023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

  三是守正创新、突出特色,让品牌“亮”起来。深刻把握旅游的“眼球经济”“形象产业”鲜明特征,坚持文化品牌、景区品牌、节会品牌统筹谋划。成立函关文院,聘请老子文化研究专家学者,常态化举办函谷大讲堂系列活动,叫响“函谷论道”品牌;建成中国最陡、河南海拔最高、三门峡首条的汉山索道,15分钟可直达河南省最高峰老鸦岔,打造“中原之巅”品牌;加大西坡遗址、北阳平遗址群考古挖掘力度,实施黄帝铸鼎原提升工程,持续办好黄帝铸鼎原庙会,培育“黄帝文化”品牌;巩固提升国家灵宝苹果现代农业产业园、寺河山苹果小镇建设成效,擦亮“金城果会”品牌。通过塑造独具灵宝特色的文旅IP,把品牌效应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四是项目为王、健全机制,让要素“聚”起来。坚持政府做“生态”、景区做“平台”、市场做“业态”的思路,借势借力、突破发展。依托现有的文化、生态、产业、基础设施谋划实施项目,统筹推进城市北出口、职教园区、函谷关历史博物馆、中医院迁建等工程,赋能产业链条、业态升级,形成复合型旅游产业“矩阵”。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攥指成拳、兵团作战,提升基础、完善配套,吸引社会资本及时跟进,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在全力破解资金难题的同时,有效解决项目后续运营管理的问题。建立党政主导、高位推动、专班负责、部门协同工作机制,一个重点项目、一名县级干部、一个专班负责,统一审批、统一施工、统一监管,做到无缝衔接、压茬推进,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下一步,灵宝市委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和厚重丰富的文化资源,全力推进农旅文旅全领域、全行业、全要素融合发展,打造更多有故事、有场景的沉浸式文旅产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灵宝成为更多人向往的“诗和远方”,奋力谱写现代化灵宝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