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宣讲 中心组学习 学习成果 心得体会

聚焦改革创新聚力实干担当 奋力书写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时间:2024-09-12   来源:《中心组学习动态》第8期

  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    毛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充分体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创新本质和规律的深刻洞察,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全省教育系统将深刻领会全会精神,重点把握好“四个新”:一是立足新阶段。深刻认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历史机遇,深刻理解“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部署要求,深刻把握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锚定“两个确保”深入思考谋划教育强省建设规划纲要。二是践行新理念。着眼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平教育的新需求,攻克难题、补齐短板,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三是融入新格局。将教育作为新发展格局的优先因素、内生变量,树立全局是目标、变局是环境、格局是战略、布局是配置、破局是动力的理念,深入研究教育与社会的循环、教育与经济的循环、教育在国际国内的双循环,统筹今后一个时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四是开创新局面。切实服从服务于新格局构建和高质量发展,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深入研究教育改革发展结构调整需要优化的问题、统筹全局需要解决的问题、改革深化需要试点的问题,在教育改革的征程中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胜利。

  全省教育系统将准确把握全会关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部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坚定不移把全会精神转化为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的生动实践,重点把握好“四个关系”。

  一是把握好“改革引领”与“创新驱动”的关系。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思想理论创新引领改革实践创新,7年时间推动完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336项改革措施。《决定》通篇贯穿改革创新的精神,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单列部分作出部署。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核心位置,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放在“十大战略”之首,奋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下一步,全省教育系统将聚焦教育强省建设目标,积极融入国家创新布局,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和创建,把“双一流”建设、创建和高校综合改革有机结合,尤其是在人才评价、科研组织管理等方面出台一批可操作、可考评、能见效的具体改革举措。持续推动“三个调整优化”,进一步优化高校结构布局,加快中国现代农业联合研究生院建设步伐,积极推动河南电子科技大学、郑州航空航天大学、河南国医学院筹建和河南音乐学院、河南戏剧艺术学院组建,积极筹建新型研究型大学。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做强做优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加强特色骨干大学建设,加快应用型高校转型,扩大职业本科办学规模,打造高水平职业院校。纵深推进学科学院和专业结构调整优化,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建强基础学科,培育新兴学科,发展交叉学科,抢滩未来学科,加快培养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提供更加有力的教育人才支撑。

  二是把握好“当前任务”与“长远目标”的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这一目标比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前了15年,从现在起到2035年,还有11年时间。这次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到二○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从现在起到2029年,还有5年时间。展望2035年的教育强国目标、思考2029年的教育综合改革目标、推动2024年的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我们每一天都刻不容缓、迫在眉睫,每一刻都重任在肩,一点一滴的时间都容不得浪费。下一步,全省教育系统将高起点编制、高质量推进教育强省规划和“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在管基础、打长远的关键事项上持续发力,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抓紧时间干、凝心聚力干,在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和学生体质强健、学校美育浸润、劳动习惯养成、学生心理健康等方面,以及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特别是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师范院校评价、高校分类评价、科技人才评价和招生考试评价等方面,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既在战略上布好局又在关键处落好子,积极推动各项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协调有序、高效开展,努力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贡献更多教育智慧、教育力量。

  三是把握好“优质发展”与“均衡配置”的关系。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必然要求。《决定》提出,要“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河南作为教育大省,现有教育人口281522万人,各级各类学校471万所。下一步,全省教育系统将稳步增加公办学位供给,力争实现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0%以上;依托省级学前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五大区域中心,为全省学前融合教育发展增效赋能。继续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等重大项目,加快乡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化调整城乡中小学结构布局,推动资源配置与城镇化和学龄人口变化趋势相适应。实施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提质扩面工程,大力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快推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持续实施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1256”工程,培育一批省级优质特色高中,辐射带动全省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推动20万人口以上县(市、区)实现特殊教育学校全覆盖,启动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提质建设工程,积极发展学前和高中阶段特殊教育,努力让更多的河南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到好学校。

  四是把握好“强师尊师”与“教育公平”的关系。《决定》提出,要“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近年来,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期盼日益强烈,“择校热”已经成为社会关注且不容回避的热点、焦点。从根本上讲,择校的背后是择师,解决“择校热”的问题,要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破题、从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入手。河南作为全国教育人口大省、教师队伍大省,省委、省政府一直以来对教师“高看一眼”“厚爱三分”,特别是“调整班主任津贴标准”“实施地方教龄津贴”“农村教师‘两类房’建设”等尊师惠师举措,走在全国前列。下一步,全省教育系统将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全面深化教师教育体系改革,建好一流师范院校、一流师范专业,培养卓越教师。构建职业学校教师梯队攀升体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以提高“双师”素质为核心,校企共建一批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实施高校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计划,重点引进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担任高校校长、学术副校长、学科带头人等。持续优化农村教师资源和结构,稳妥推进教师编制、职称、岗位综合改革,鼓励优秀校长、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交流轮岗;持续完善惠师政策保障机制,扎实落实“一补两贴”惠师政策,提升教师获得感、荣誉感、幸福感,让最优秀的人安心培养更优秀的人,以教师之强支撑教育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