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宣讲 学习正当时 理论热点

从“明体达用”中深刻领悟新的文化使命

时间:2024-11-08   来源:党的生活

从“明体达用”中深刻领悟新的文化使命

赵璐

  “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新的文化使命”的原则要求、重大意义和总体部署,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品格。“明体”体现在对新的文化使命“是什么”的明确提出,体现在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的透彻阐述和对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达用”体现在对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怎么做”的清晰回答,体现在对文化建设方略的系统论述。“明体”方能增信,创新而生繁荣,贯通以臻“达用”。必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深化对“两个结合”的理解,从“明体达用”中深刻领悟新的文化使命。

  一

  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化主体性是民族自立自强的根本维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对文化使命的主动承担基于对文化主体性的集体自觉和成熟认知,对中华文化源、流、质、义的高度认同感、自豪感,激发出强烈的自主性、创造性。中华文化主体性建立、巩固的过程,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转化的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文化复兴”是民族解放和民族复兴的应有之义。1916年8月,李大钊在《〈晨钟〉之使命》一文中指出:“故今后之问题,非新民族崛起之问题,乃旧民族复活之问题也。”1949年9月,毛泽东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指出:“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这种中国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万变之江河,不变之中国。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以历史唯物主义梳理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轨迹,以辩证唯物主义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复杂性及其动态发展的规律,阐释和凸显中华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和现代思维精准把握中华文化的主导力量和系统结构,推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河南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多次就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对传承发掘中原文化、黄河文化提出殷切期许。河南向中国国家版本馆提交重点征集版本两千余种,依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不断推进考古研究阐释、遗产保护活态化展示工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文化思想展现出广阔的文明视野、包容的文明心态、进步的文明理念,以及对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科学判断。新的文化使命立足新的时代方位和文化空间,锚定新的发展目标和文化建构,以“两个结合”为根本原则,为文化更新开辟路径,为文化繁荣提供强大内驱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两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结合”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第二个结合”于传承文明根脉中激发文化自觉,以又一次思想解放的伟力,从根本上推动了新时代的文化繁荣。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和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坚持守正创新”正是在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探求文化的可塑性和更新性,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新时代,文化在振奋民族精神、维系国家认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充分凸显。河南卫视推出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和《中国节气》《中国发明》《中国家宴》等文化类节目,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赋予传统文化时代价值,让观者在现代文化形态中体会到民族审美的悠远俊逸,在中国故事中感受到中华精神的厚重自持。

  三

  文化上的每一次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体”,以文以载道、文以化人为“用”,以“两个结合”“七个着力”实现“体用贯通”,最终目的是造就自由和全面发展的人。实践性和人民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突出特点,也是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现实根基、主体力量和价值旨归。

  钱穆在《文化学大义》中指出:“今天的中国问题,乃至世界问题,并不仅是一个军事的、经济的、政治的,或是外交的问题,而已是一个整个世界人类的文化问题。一切问题都从文化问题产生,也都该从文化问题来求解决。”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何为中国?古老与现代、沉沦与新生。惠此中国,强而不霸、为而不争。中国共产党对使命任务的主动承担和有效实现,突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主体意识和历史主动精神,中华民族图强复兴的卓然历程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大气磅礴与生生不息。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趋势,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的“七个着力”重大要求,内外相系、上下贯通,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如何把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怎样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大问题,明确了“明体达用”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指向,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具体部署。

  河南作为历史资源、红色资源、文化资源大省,必须担负起中华文明核心区在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中的责任,扎实推进河南兴文化工程,传承中华文脉与红色基因,塑造文化创新品牌,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打造推出高质量文化产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既要承殷墟甲骨之重、河洛文化之盛,又要秉焦桐扎根之志、彰中原出彩之功,在“体用贯通”中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河南力量。

  (作者单位: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