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一鲜明特点,对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至关重要。
一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鉴古以知今,历史教训昭示了生态环境在人类文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中汲取了经验与教训。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四大文明古国均发源于森林茂密、水量丰沛、田野肥沃的地区,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而生态环境衰退特别是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导致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衰落。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历史教训表明,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不能只讲发展不讲保护,不能只讲利用不讲修复。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丰富的文化养分。寒来暑往、冬去春来,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文化。《周易》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荀子》云:“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中国古人强调天人合一,他们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情况下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养分。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已不再局限于一地区、一国家、一区域,而是全球性的。中国共产党以胸怀天下的气度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显然也包括与人类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自然生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
二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对西方现代化进程的深刻反思。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拉开了现代化的序幕。西方几百年的现代化进程始终伴随着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等问题,他们在推动工业文明建设、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肆意掠夺和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其中影响最大的是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工业“三废”大量排放,导致空气、水资源等被污染和破坏,进而造成人畜感染,引发疾病,最严重的事件导致数千人丧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对我国生态环境发展过程的深刻认识和总结。我国人均能源资源禀赋严重不足,发展面临更多的环境约束问题,因而更需要克服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先污染后治理”的弊端,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耗”,强调“我们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指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因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三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论不断深化。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江河治理和绿化工作,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要使祖国“到处都很美丽”的号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经济建设应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前提;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中国的现代化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将“可持续”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出发,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创造性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践持续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全党全国人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蓝天保卫战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水源地保护、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长江保护修复、渤海综合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全面展开,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相继实施,先后制定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等,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坚实法律保障。同时还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文明试验区等,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本文系2020年省委党校重点研究课题“中国共产党领导历次五年规划研究”(ZX2020006)阶段性成果
(执笔人:省委党校赵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