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深化改革为动力 加快发展出版业新质生产力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王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把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列为“七个聚焦”之一,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和路径举措,为新时代新征程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原出版传媒集团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持续以改革为动力,加快发展出版业新质生产力,为文化强国、文化强省建设贡献力量。
一、深刻理解改革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当前,文化产业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文化资源丰富,但挖掘不够、表达不足,这个现象在出版产业尤为明显。对于出版企业而言,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必须充分把握新时代的几个关键因素。
首先,当下是信息爆炸的时代。2023年全国上市新书十余万种,但全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只有475本。面对海量的信息,人们既感到知识恐慌,又存在选择焦虑。其次,当下是数字加持的时代。纸质阅读不再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数据统计,202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人均每天使用时长约53个小时,而人均每天读书时间仅为2338分钟。再次,当下是体验升级的时代。以大数据、元宇宙、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催生文化的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不断涌现,沉浸式、交互式、剧场化体验成为潮流,越来越多人在身临其境中既能领略文化魅力,又可以感受知识和信息的价值。
面对这些时代特性,传统的出版手段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由此也引发了出版人对文化传承的一系列担忧,最大的担心是因为出版业务墨守成规,文化产品阵地旁落、丢失,而导致优秀的文化与Z世代人群失之交臂。这些问题和担忧,都亟须通过改革的手段去解决。
二、牢牢把握改革的重点方向
在商业模式上深化改革,瞄准更高的IP价值。文化企业最核心的资源永远是知识产权、优质IP。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文化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和IP,就没有核心竞争力,也等于没有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饭碗里装的不是自己的粮食。近年来,出版集团把版权智库建设放在首要位置,以实现全版权运营为目标,集中力量广泛汇聚优质内容资源,推动资源转变为资产。高质量承办河南省版权登记平台,目前已积累版权作品近5万件,初步建筑了覆盖全省、辐射全国的版权资源池。先后荣获“全国版权示范单位”“十大著作权人”等称号,成功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23年度出版智库高质量建设计划。
在表达呈现上深化改革,瞄准更高的体验价值。随着数字时代来临,单一纸质图书的影响力明显下降,其表达方式已经不能较好地触达受众。集团以“活化内容、触达用户、回归阅读”为核心,依托《清明上河图·宋朝的一天》和《洛神赋图——曹植的爱情》两本图书,在开封、洛阳新华书店创新打造《风雅梦华》《洛水寻仙》沉浸式剧本研学项目,让受众通过角色体验深入了解国宝名画的内容和历史。开发《山河传》《红旗渠水到俺村》《焦裕禄之歌》等红色书本剧,推动红色资源“活起来”“动起来”。在教育出版领域,围绕红色征程、文化传承、科技报国、自然教育等主题,研发手工、美育、劳育等各类课程200多门。其中,“趣味学农百课”等累计落地学校千余所、服务学生数百万,受到广泛好评。
在内容供给上深化改革,瞄准更高的权威价值。一本书的诞生不仅凝结作者的心血和智慧,也经过编辑的论证与完善,并得到监管部门的审核与背书。可以说,书始终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产品,无论文化产品的形态如何变化,书都是其背后的知识源头。集团始终把认真对待每一本书的理念融入所有的文化呈现,坚守主流思想,坚守文字阅读,坚守权威表达,承担好文化传承的责任。《诗书里的成长》《守鹤人》荣获2023年度中国好书。6种图书入围中宣部2024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数量创历年新高,位列地方出版集团第三位。《中华文脉》《中原文库》等兴文化工程出版项目均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运营手段上深化改革,瞄准更高的科技价值。出版业是知识服务业,能为各行各业提供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会形成丰富的新鲜的大数据。这些既是重要的数据资产,又是让出版业的供需精准对接、产业高效运转的基础资料,还是未来训练人工智能的语料。围绕数据二字,集团已建设完成数据中台、区块链基础设施等新基建,搭建了河南省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课后服务智慧云平台等数智平台,能够实现为用户“精准画像”。同时依托数据优势和丰富、准确的知识内容,积极布局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赛道,研发与内容紧密相关的应用型算法,构建垂直领域的智能系统,努力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新支柱。
在创意流程上深化改革,瞄准更高的实践价值。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文艺工作者的工作要求,也是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文艺创作方法。近年来,集团将“课程”作为活化内容的重要载体,推动编辑走进乡村学校、走进田间地头、走进工厂车间,深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火热一线去观察、去感受,既锻炼队伍,也促进创新业务的有效开展。目前,集团正在积极推进名编辑培养计划,推动更多的“案头编辑”升级为“策划编辑”,让更多编辑投身于火热的社会实践,以敏锐独到的眼光去发现选题,走好新时代出版人的群众路线。
在产业体系上深化改革,瞄准更高的生态价值。文化企业既是一个个市场主体,又是一个链群、一个集群。特别是在分工细化的趋势下,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做到“包打天下”。集团启动价值共生的产业生态系统的构建工作,成立全省首个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创新联合体,汇聚61家企业和8家研究机构,初步形成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体系,最大程度弥补在创意、科技方面的短板不足。目前企业间的化学反应逐步显现,推进合作项目53个,“理在·阅空间”“范仲淹研学路线”等均形成较强影响,部门项目已实现商业收益闭环。
三、为改革深入推进提供坚实保障
保持战略定力。坚守“为人民立心、为文化举旗、为产业领航,创新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世界”的使命责任,树牢“引领先进文化的出版龙头、引领产业发展的传媒旗舰”的发展愿景,强化“求实自强、创新向善、包容共生”的中原出版价值观,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信心和决心,继续把各项发展任务抓实抓细,构建“四横七纵多生态”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改革分配机制。建立更符合现代企业发展要求、更加市场化的薪酬模式和制度。针对管理、编辑、生产、营销等不同岗位,建立差异化、市场化薪酬分配模式,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真正实现多劳多得、能高能低。尤其是结合转型和推动创新业务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薪酬分配倾斜政策,鼓励、引导创新业务。
强化目标考核。结合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进一步优化完善考核体系,尤其是针对创新业务,建立相应的考核模式、奖励机制,让干得多的干部员工有甜头、有奔头,形成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良好局面。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坚持“考事”与“识人”相结合,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鲜明导向。
培育人才队伍。深化“选马”“赛马”机制,加大重点人才的储备选拔,建立员工职业发展的“双通道”“多通道”。加强干部员工历练和内部交流任职,强化干部员工能力素质培训,构建立体化的培训体系。着重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高级专业人才,推动出版人才队伍提质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