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宣讲 中心组学习 学习服务 经验交流

聚焦“十步工作法” 全力推进移风易俗

时间:2025-01-14   来源:《中心组学习动态》2024年第12期

焦作市委宣传部

  2024年以来,焦作市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积极培育时代新风新貌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和省委关于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部署,扎实推动农村移风易俗,探索实施了组织架构、执行标准、队伍建设、平台建设、活动载体、典型选树、政策引导、正向激励、氛围营造、监督执纪等“十步工作法”,持续引导广大群众破除陈规陋习,不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

  一、聚焦组织领导,把工作机制建起来

  成立陈规陋习整治工作专班,先后印发《焦作市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倡树文明婚嫁新风实施方案》和《关于在全市农村移风易俗领域开展问题排查集中整治工作方案》。建立由市委宣传部牵头、成员单位参加的例会制度,宣传部长不定期督导和业务部门常态化指导相结合的推进制度。把移风易俗纳入“五星”支部、文明村镇建设和乡村振兴考核的评价制度,有效促进各级各部门任务落实、工作落地。

  二、聚焦工作标准,把执行准则立起来

  针对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工作中对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认定难的问题,焦作市以县为单位,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出台婚丧嫁娶倡导性标准,武陟县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婚丧礼俗改革的指导意见》,修武县印发《修武县婚俗改革指导意见》等。在此基础上,以村为单位通过村民协商将婚丧嫁娶倡导性标准写进村规民约,对婚嫁彩礼数额、红白事办理规模等进行限高量化。截至目前,全市80%以上行政村已完成村规民约的修订与完善,为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打牢根基。

  三、聚焦三支队伍,把人员素质提起来

  将村民自治队伍、红娘队伍、农村文艺队伍作为推动移风易俗的关键力量来抓。通过吸纳返乡创业人员、“五老”人员等选优配强“五会”组织力量,分批次对“五会”组织成员进行培训,不定期对“五会”组织职责落实情况进行督导等措施,全市1826个村均建成能管会管的村民自治组织队伍。发动“两委”干部、民间热心人士、妇女代表等2600余人,通过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训,组建遍布农村的既能牵线说媒又能传播倡导文明新风的公益红娘队伍,目前已为大龄青年牵线搭桥700余对。对全市民间文艺队伍进行排查摸底和备案,并按照非遗类、自娱自乐类、商演类对民间文艺队伍实施差异化管理,通过提供文化活动场地、安排演出场次、配备服装道具等措施引导民间文艺队伍自觉接受村组织管理,进一步规范农村文艺队伍的演出活动。孟州市西虢镇西虢村润民豫剧团、大定街道段西村花鼓队等文艺队伍自发为响应婚事新办简办的群众免费提供文艺演出,用实际行动推动社会风气转变,助力乡风文明建设。

  四、聚焦两个平台,把服务设施配起来

  突出为民利民惠民,通过搭建平台帮助群众,为群众提供便利。打造相亲交友平台。线上开发“焦作市移风易俗农村青年婚恋交友”APP,成立多种形式的“公益红娘群”和“青年联谊群”;线下发动各地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超市等场所建立公益红娘服务平台100余个,不遗余力地为大龄青年架起交友“鹊桥”。博爱县建立1个公益红娘工作室、4个青年交友站点及9个红娘工作站,武陟县、修武县因地制宜打造多个“交友茶吧”“相遇书吧”等平台。建设红白事办理平台。在全市选择一批有条件的村,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幸福院等公共场所建立红白事办理平台50余个,如武陟县北贾村利用村内空地建设“红事大棚”、博爱县九街社区利用闲置大院开设“乡村食堂”等,为按规定办理红白事的群众免费提供场地、设备等服务,既减轻村民的经济负担,又实现办事标准的统一和规模控制,引导群众逐步形成文明节俭办事的新风尚。

  五、聚焦系列活动,让载体形式多起来

  以活动常态、内容常新、队伍常驻、群众常乐为目标,广泛开展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传播文明理念。文艺文化节目精彩纷呈。结合“新时代新征程新风貌”十大群众文化活动,策划开展“移风易俗‘艺’起来”“咱村有戏”等主题巡演300余场,潜移默化地传播移风易俗理念。创编小品《天价彩礼》、情景剧《董永与七仙女》、快板书《婚嫁新风春花开》、豫剧《彩礼风波》等80余部叫好又叫座的文艺作品,其中沁阳市编排的怀邦小戏《吵闹亲家》荣获河南省第十一届小戏小品最佳剧目。主题宣讲有声有色。组织理论专家、百姓宣讲员、移风易俗先进典型等深入农村,面向基层群众开展移风易俗主题宣讲1600余场,参与群众15万余人次。青年交友活动新颖多样。全市各地依托本地特色资源优势,策划开展“露营交友”“草坪派对”“圆桌游戏”等各类公益交友活动100余场,活动中既有专业老师现场讲授交友课程,传播正确的婚恋观、价值观,又有年轻人喜欢参与的各类互动游戏,已促成交友200余对,收效良好。

  六、聚焦典型培育,把模范人物选出来

  充分发挥榜样人物引领作用,在农村开展“家风家训好传人”“移风易俗好榜样”“群众组织好会长”“新事新办好家庭”等一系列选树活动,在“星级文明户”中设置“移风易俗星”,并通过“送荣誉到家”、集中采访报道、设置宣传栏等形式进行宣传,实现选树一个、带领一群、影响一片的良好效果。目前全市累计推选省级乡村光荣榜先进典型60名、市级509名,市级以上文明家庭112个,1400余个村均建有先进典型宣传阵地,形成村村都有“明星榜样”、人人崇尚榜样、人人争当榜样的生动局面。

  七、聚焦政策引导,把内生动力调起来

  通过让自愿带头移风易俗的家庭在政治上有礼遇、社会上有面子、经济上得实惠,调动群众参与移风易俗的内生动力,逐步实现由“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武陟县对接慈善协会和爱心企业,设立精神文明建设专项基金,出台“红十条”“白十条”“优十条”等激励政策,对低彩礼、零彩礼新人和家庭成员在领导证婚、健康体检、景区旅游、交通出行等方面给予一揽子优惠。温县出台《推进移风易俗奖励激励政策》,对婚事新办简办家庭赠送文艺演出和文化大礼包、列席县级活动等激励措施。博爱县动员辖区内的婚庆公司、宾馆、酒店、民宿等商家,对践行低彩礼、零彩礼的模范家庭提供婚庆套餐优惠、新娘免费跟妆、宴席减免优惠等服务,极大地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全市低彩礼、零彩礼新人不断涌现,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渐成气候。

  八、聚焦日常养成,把文明新风育出来

  在全市普遍推行文明积分制,把文明积分与群众的日常行为紧密结合,通过以行动换积分、以积分转习惯、以习惯促新风的方式,逐步引导群众形成文明新风尚。孟州市谷旦镇卢村将红白事简办、孝亲敬老等移风易俗各项内容和“电力爱心超市”积分制结合起来,成立由村干部、红白理事会成员、村民代表等组成的积分评定小组,严格按照积分标准,对群众的行为进行评定和记录,确保积分公平公正,用“小积分”将文明养成内化为群众日用而不觉的习惯遵循,将文明新风培育成为乡亲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九、聚焦氛围营造,把社会共识聚起来

  打造线上线下全方位宣传矩阵,形成推动移风易俗的浓厚社会氛围和强大态势。用好主流媒体开展线上宣传。在市属主流媒体开设“移风易俗在行动文明新风进万家”专栏,常态化报道全市各地移风易俗先进做法和典型经验,目前已刊发移风易俗新闻稿件1400余篇。开展“说说我们的婚恋故事”征文活动,策划“好好过日子相爱至一生”“婚事新办让爱轻装上阵”等专题新闻,拍摄制作“移风易俗大家谈”“不要彩礼要幸福”等宣传视频,参与群众20余万人。用活基层资源进行线下宣传。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乡村大喇叭、文化墙、志愿服务队灵活亲民的特点,进村入户进行宣传,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沁阳市打造移风易俗宣传街,开展移风易俗街头有奖问答活动。孟州市定制发放抽纸、围裙、布袋等移风易俗主题宣传品11000份。通过多形式、高密度的宣传,将文明新风在潜移默化中融入村民的一言一行、一事一理,倡树文明新风尚。

  十、聚焦监督执纪,把纪律规矩严起来

  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把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检查和巡察范畴,开展移风易俗明察暗访和专项督查。制定出台党员和公职人员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相关规定,引导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带头践行移风易俗。注重线索管理,在12388、微信公众号、门户网站等平台开辟举报专区,接受歪风陋习举报,鼓励群众参与监督,以认真、较真、动真劲头为移风易俗专项治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纪律保障。2024年以来,全市共查处相关问题17起,给予党政纪处分8人,组织处理59人。

  风气需要培育,文明需要教化,文明风尚的形成和巩固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焦作市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推动移风易俗作为民生实事持续抓、抓持续,努力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