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着力点选定突破口 全面培育农村精神文明新风尚
济源示范区党工委宣传部(济源示范区文明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绵绵用力,下足功夫。近年来,济源示范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加快资源整合,下好阵地统筹“一盘棋”,找准“小切口”,做好乡村文明“大文章”,全面培育农村精神文明新风尚。
一、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开展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准,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济源坚持整合优化,激发最大效益,切实打造基层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的坚强阵地。一是搭建理论传播“主阵地”。出台《关于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的实施方案》《济源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示范点建设指南》等制度,规范提升1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55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拓展挂牌晋豫边革命纪念馆、留庄英雄民兵营纪念馆等1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打造“玉川先锋课堂”“红色故事会”“国学道德讲堂”等理论宣传宣讲品牌,打通关心群众、服务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最后一公里”。2024年开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集中宣讲”“‘豫见理响’济源宣讲”“精准普法基层行”“文明探源我来说”等主题宣讲1500余场。二是组建理论宣讲“人才库”。以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为重要任务,构建领导干部讲政策、专家学者讲理论、基层百姓讲故事的立体宣讲矩阵,持续开展“百姓宣讲员”“新时代宣讲师”招募评选活动,建立宣讲队伍数据库,完善动态管理和提升机制,保持宣讲队伍活力。2人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新时代宣讲师”,1人被评为“金牌讲解员”。三是推动理论宣讲“接地气”。“强国复兴有我”、“红色耀玉川”、社科普及周、“双讲双听”活动影响力日益扩大,不断探索“戏曲+宣讲”“朗诵+宣讲”“音乐+宣讲”等宣讲方式,把经典红色音乐、诵读红色经典融入理论宣讲。其中,“红枫”老干部党员志愿服务队创作编排文艺节目50个,《榜样》《向党报告》《五星花开耀中原》在全省离退休干部“喜迎二十大,奋进新时代”文艺演出活动中荣获优秀节目和优秀下基层文艺宣讲节目,北海街道“红色蒲公英”宣讲团以文艺表演等助推移风易俗的宣讲方式被中央文明网推送。
二、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形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合力
坚持系统观念,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将文明实践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本形态和重要途径。围绕“1+6”主题和“1310项目培育计划20版”,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打造“幸福小哥敲敲门”“小桔灯”等一批服务基层群众的文明实践项目,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常态化、项目化、品牌化。2024年共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5000余场。一是暖心结对搭建“连心桥”。深化“惠民暖心共建行”结对共建活动,依托“四送一助力”“文明实践乡村行”“三下乡”等活动载体,推动106家区直文明单位与文明实践所(站)结对帮扶,实施党的创新理论传播、主流价值践行、优质文化供给、服务惠民暖心、阵地提质增效、品牌效应提升六大行动,2024年开展“传递党的好声音”“唱响新时代文明实践主旋律”“文化惠民乐融融”等系列主题活动300余场,惠及群众6万余人,搭起党委政府和基层群众的“连心桥”。二是拓宽文明实践“新路径”。创新开展《河南省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践行活动,加快推动“体育+文明实践”“集会+文明实践”“文化节+文明实践”深度融合。北海街道“小满会”的非遗文化天坛砚、二十四节气剪纸,思礼镇的“清明会”和邵原镇的“红叶节”等各种活动,将非遗展示、文明宣传、移风易俗、文艺汇演等文明实践活动汇集呈现,带动“服务百姓健康行动”健康夜市、“玉川雅集”社科市集等大型文明实践集市活动遍地开花,让群众在“烟火气”里感受“文化风”“文明风”,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蓬勃的生命力。三是打造文明实践“新模式”。全力打造“文明实践+产业发展”模式,统筹21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支队专业化资源,通过培训、宣讲等将新品种、新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助推富硒产业、种子产业等高质量发展。探索“文明实践+艺术培训”模式,实施“艺路同行”志愿服务、“小桔灯”文化夜校、“教你一招”等培训,深入开展基层文艺骨干艺术广场舞、“咱村有戏”戏曲文化等培训383学时,深入思礼镇、承留镇等开展化妆、推拿、心理健康等培训近30期,服务群众2万人次。
三、强化教育引导育新风,引领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新风尚
坚持以培育崇德有礼、民风淳厚的文明家园为重点,强化宣传教育引导,发挥先进典型引领作用,不断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一是坚持传播主流价值引领文明新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开展“诚信,让济源更出彩”主题活动,按季度发布诚信建设“红黑榜”。扎实推进“文明随手拍”“践行价值观文明我先行”等主题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城乡景观、社会治理和百姓日常。在各村镇建设主题游园220余个、乡风文明示范街42条,公益广告和村史文化墙实现农村全覆盖,使农民群众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教育。二是坚持文明创建淳化乡风。坚持推行文明户、文明村、文明镇“三级联创”机制,以“十个一”项目建设为抓手,深化“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文明家园”主题实践活动,开展“村容村貌焕新颜·文明新风进万家”文明实践活动、文明村镇“六个一”创建活动和“四进”家庭活动,创新富有特色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载体。克井镇探索开发“文明指数三色图”动态研判系统,承留镇、五龙口镇、轵城镇成立“老班长调解室”,推行乡风文明积分制,提升农民文明素质。目前示范区共有全国文明村镇9个,省级文明村镇15个,省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村镇21个。三是坚持典型引领涵育家风。将“好媳妇”“好婆婆”“乡村光荣榜”等先进典型选树活动作为倡树传统美德、促进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示范区共有80余人荣获省级及国家级表彰,目前“乡村光荣榜”市级上榜440人、省级上榜26人,星级文明户认领30851户。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谈家风议家训”“一封家书”主题活动,挖掘本土优秀革命先烈的先进事迹和古人先贤家风,以家风润民风,以民风带乡风,示范区共有全国文明家庭2户、全国最美家庭9户、河南省最美家庭46户,榜样力量唱响了乡风文明的主旋律。
四、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不断满足农村群众精神文化新期待
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充分发挥群众文化活动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夯实文化文艺发展基础。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功创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市镇两级财政全力支持文化事业发展,镇村两级文化阵地实现全覆盖,文化服务力量不断壮大,组建各类民间文艺团队1600多个,培养各类骨干3万余人,邵原镇1人入选全国首批“村晚主播”候选名单。加快“中心书屋”建设,2024年开展“典籍里的中国”等各类主题阅读活动100余场,克井镇14名学生在河南省“我的书屋·我的梦”农村少年儿童阅读实践活动中获奖。二是坚持以文化人聚合力。围绕弘扬和传承愚公移山精神,设立“愚公移山精神纪念日”,打造愚公移山群雕、愚公村等,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开展庆祝纪念活动,不断挖掘承载文化和内涵的新时代载体;创作大型原创音乐剧《愚公移山》、动画电影《愚公移山》,策划黄河之声系列主题音乐会,开展“我是愚公家乡人我是文明实践行动者”文明集市活动,让群众争做新时代“愚公儿女”,大型抒情寓言豫剧《愚公移山》荣获河南省文华大奖。陆续推出大型实景演出《皇帝祭天》《远古的呼唤》《黄河号子》等,举办济源花馍技能大赛、非遗展演等,让神话传说、怀梆剧目、王屋琴书、卢仝煎茶技艺等非遗文化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不断提升群众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邵原镇双房村和思礼镇水洪池村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王屋琴书《愚公移山》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展演节目。充分挖掘本土特色文化,整合村镇历史人文、自然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常态化开展“女娲文化旅游节”“槐花文化节”“红果节”等特色文化活动。持续擦亮“夏季球迷夜市”群众篮球赛事品牌,坚持20年的篮球友谊赛成为梨林镇水运庄村和五龙口镇河头村的春节新民俗,2024年河南省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总决赛在梨林镇成功落幕,《扎根基层推动地方群众性篮球运动志愿服务》被评为全国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优秀案例。三是实施文化惠民暖人心。举办“新时代新征程新风貌”十大群众文化活动、“盛世梨园我来唱”戏曲擂台赛、“我的乡村文化合作社”才艺大赛、“咱村有戏”、“四季村晚”及各类群众文化体育活动2500余场,受益群众40万余人。创新开展“乡村文采会”,搭建全省首个“乡村文化合作社节目”线上配送平台,开展公共文化精准配送1934场,完成“中原文化大舞台”“送戏下乡”等演出活动200余场。创新开展春节系列文艺活动,其中“龙腾盛世迎新春”2024年元宵节文艺汇演活动由11个镇(街道)25支表演队伍参与,现场观众10万余人,在线观看者107万余人。王屋镇韩旺村(秋季·王屋山道境广场)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思礼镇涧南庄村春晚录屏上传至国家公共文化云。
五、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质增效
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将推动移风易俗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重要任务,统筹谋划上下联动,大力提升乡风文明建设。一是以制度约束为根本。完善倡导性标准,推动《济源市文明节俭办理婚(丧)事标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不断健全“五会”组织,发挥“一约五会”作用,525个村(居)全部完成村(居)规民约的修订完善。强化激励约束,将文明节俭办理红白事与村民福利、集体经济收入挂钩,征集优秀村(居)规民约,推动村(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二是以宣传教育为保障。建立健全移风易俗宣传教育常态长效机制,选树“移风易俗好榜样”“群众组织好会长”“家风家训好传人”300余人,开展“抵制高额彩礼倡导文明婚俗”活动,探索成立红娘队伍,联合妇联指导承留镇成立首个红娘“妇女微家”,举办济源首届集体汉服婚礼,培育文明婚俗文化。将移风易俗与“我们的节日”主题文化和文明实践活动融合,注重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歌舞、小品、快板等宣传形式,征集“移风易俗”创演视频类节目,持续不断进行潜移默化。三是以老年助餐服务为助力。聚焦老年助餐服务,探索“慈善+农村幸福院+老年助餐”“集体经济补助+老年助餐+志愿服务”等模式,建成72个老年助餐点并顺利运营,倾力打造“15分钟老年助餐服务圈”,全面提升老年人幸福指数。克井镇柿槟新村投资建成1100余平方米老年服务中心,将助餐供应与棋牌娱乐、书画阅览、定期体检、志愿服务等结合起来,助力乡风文明培育。
下一步,济源示范区将立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突出思想武装、突出求实求效、突出结果导向、突出统筹谋划、突出长效机制,不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乡风民风、文化生活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