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宣讲 中心组学习 学习服务 经验交流

让和美乡村绽放文明之花

时间:2025-03-13   来源:《中心组学习动态》2025年第2期

禹州市委宣传部

  2024年以来,禹州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积极培育时代新风新貌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建设和美乡村为指引,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实现新进展、取得新成效。

  一、加强思想引领,筑牢群众幸福根基

  禹州市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创新形式载体,丰富方法手段,使理论宣讲与群众需求同频共振,让群众近距离感受理论“温度”,实现理论育人、理论惠民。

  坚持分众化大众化宣讲。将党的创新理论与农村、农民发展实践相结合,把理论课堂搬到农民生产生活中,分专题、分区域、分群体开展宣讲,实现情景交融,提高宣讲的渗透率、亲和力。面向全市征集23个宣讲项目,各乡镇(街道)根据需求“点单”。2024年累计开展“巡回式宣讲”“菜单式宣讲”等基层宣讲活动100余场次、受众5000余人。

  创新宣讲传播方式。采取“理论微宣讲+文艺走基层”模式,创作推出戏曲小品、快板书、顺口溜等作品,让理论宣讲既有意义又有意思,小切口宣讲大理论,寓教于乐倡树文明新风。2024年以来,共开展宣讲15场次,受益群众达1000余人;充分发挥新时代之声广播系统作用,在678个行政村安装6832个大喇叭和音柱,常态化开展党的创新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风尚、移风易俗等宣传。

  建强基层宣讲队伍。为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乡村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禹州市聚焦谁来讲、在哪讲、讲什么、怎么讲,积极探索基层宣讲“队伍+阵地+内容+方法”新模式,坚持推进宣讲队伍专业化,全力打造“理论轻骑兵”,全市组建百姓宣讲团等宣讲队伍12支,建立260人的理论宣讲人才库,开展理论政策宣讲活动1200余场次、受众达10万余人。邀请专家学者对全市宣讲人员进行专题培训2场、近400人参加培训。

  二、拓展文明实践,增添乡村活力

  禹州市坚持“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的工作理念,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作用,通过点线面联动、示范带动,开展形式多样、群众齐参与的文明实践活动,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助力打造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高地。

  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全市22个乡镇(街道)、678个村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全覆盖,成立志愿服务队3800余支,累计注册志愿者14万余人,各类社会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组织218个,真正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全面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在抓好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和“管”两个关键环节的基础上,着力在“用”上做文章。主动承接河南省、许昌市专题文明实践活动,开展河南省“新时代宣讲师”宣讲活动6场、“文明探源我来说”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宣讲活动28场。有效改善志愿服务项目供给侧数量不多、机构不优的状况,进一步充实文明实践项目库,面向全市27个组织征集43个志愿服务项目,实现志愿服务供需平衡。开展“2024年新时代文明实践推动周暨学雷锋志愿服务月”“文明实践乡村行”等主题明确、内涵丰富的文明实践活动,全年累计开展各类实践活动2800余次、受益群众近8万人。同时做好文明单位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结对共建,通过互动联动、供需对接,实现优势互补、互助共赢,培育具有特色的文明实践项目,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火起来、活动活起来,逐步形成以实践促创建、以创建强实践的良好局面,实现文明实践服务群众的双向奔赴。

  三、培育文明乡风,建设和美乡村

  禹州市聚焦建设和美乡村的总目标,把加强培育乡风文明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任务,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文明创建等,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增动力、添活力。

  实施环境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专班长的乡村清洁行动工作专班,制定禹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系列标准,在“三无一规范一眼净”、洁化全覆盖的基础上,全域推进三边三化和四区四化,分类改善村庄环境,全市30%以上村达到省美丽宜居村标准、60%以上村达到省环境示范村标准、95%以上村达到整治达标村标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全市打造美丽乡村402个、美丽乡村群24个,省级“美丽小镇”1个、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43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2个,勾画出“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一村一品”的美丽画卷。

  突出三个引领,弘扬文明向上新风气。突出价值引领,让新思想改变旧观念。组建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及宣讲团,发挥志愿者和宣讲师的作用,走入田间地头、农家小院,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广大农民摒弃陈规陋习。开展喜事新办、白事简办等宣讲活动34场次,出动宣传车辆600余台次,绘制文化墙5000余幅,在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月中发布新闻报道200余条,让文明新风在潜移默化中融入百姓生活。突出制度引领,让新风尚代替老传统。制定出台《禹州市开展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移风易俗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方案》,健全“一约五会”制度,修订完善相关章程及红白事宜操办标准,鼓励村民协商将婚丧嫁娶倡导性标准写进村规民约,进一步明确彩礼标准、礼金标准、宴席标准等红白事办理规模,实施事前提醒、事中服务、事后评价体系。截至目前,全市红白理事会免费为群众主持婚礼、丧葬事宜500余场次。突出示范引领,让好典型引领新乡风。以党员干部、模范典型带动广大群众,积极开展“乡村光荣榜”“文明家庭”“五美家庭”“星级文明户认领制”等活动,树立诚实守信、崇学向善的农民形象,着力培育讲文明、知礼仪、守法纪、懂科学的新型农民。截至目前,“一约五会”“星级文明户认领制”已实现全覆盖。

  丰富文化内涵,展现文明和谐新魅力。持续深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以“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文明家园”为主题,围绕传统节日和重大节会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举办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进校园、文艺进农村活动。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农村电影放映等公益性品牌文化活动。充分挖掘钧瓷文化、古村文化、刺绣文化等资源,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利用文化舞台阵地,通过歌舞、小品、送戏下乡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公益性演出,组织文艺志愿者创作戏剧、快板、歌曲等移风易俗题材的文艺作品,引导村民树立文明新风尚,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2024年以来,开展系列群众文化活动4700余场、受惠群众40万余人,开展“快乐星期天”活动1900场、受惠群众20万余人。

  深化文明创建,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坚持从实际出发,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借势和美乡村建设深入推进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全面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力争美丽乡村建设到哪里,文明村镇就创建到哪里。截至目前,全市有全国文明村镇2个,省级文明村镇8个,打造出以鸿畅镇李金寨村为代表的全国文明村,以花石镇河东张庄村为代表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以磨街乡玉泉村为代表的四美乡村,以花石镇柳树沟村为代表的山清水秀示范村,以方山镇三古垌村为代表的无废乡村,以方岗镇方东村为代表的和美乡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扎实开展,使禹州广袤大地上处处吹拂着文明之风、盛开着文明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