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宣讲 河南实践 中原新论

廪实:生态渠——“绿色引擎”澎湃涌动

时间:2025-05-07   来源:传播中心

  1960年2月10日,“引漳入林”动员令发出,历时十年的红旗渠工程就此拉开帷幕。这是林县(今林州市)县委立足时代背景,为彻底改善林县恶劣生存条件而做出的历史抉择。2025年1月21日,河南提出“在保障生态安全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奋勇争先‌”的发展目标,这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生态文明、打造美丽河南的必然选择。

  “一渠十带”构筑生态循环发展链

  红旗渠不仅是“生命渠”,也是“生态渠”。红旗渠修建时,人们就已经意识到了生态建渠的重要意义。比如,采用1:8000的纵坡比,利用自然引流灌溉田地,规避了人工污染、人力增加、成本过高的问题。坚持保护山体、少占耕地、少毁树木三大原则,形成了“一渠十带”的生态循环发展链,建成了集引水、灌溉、防洪、发电、蓄水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水利体系,有效地提升了地下水位,增加了自然降雨,促进了自然植被的生长。红旗渠建成后,彻底改变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恶劣生态环境。“清水遍地流,渠道网山头。果树满山坡,林县变江南”,这句顺口溜生动地描绘出了林县的新貌。现在,林州林木覆盖率达48.3%,城市绿化覆盖率39%,人均公园绿地12平米,水面景观5000余亩。在乡村,人们可尽享“人在画中游”的田园诗韵;在城市,可感受“山水城相连”的生态之美。

图片

  “会呼吸的渠”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红旗渠建设中,注重依山就势、少占耕地,保护树木的决策逻辑,不仅体现了红旗渠工程设计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更彰显了林县人民对自然生态的敬畏与呵护。在新征程上,这条“会呼吸的渠”正被赋予新的使命。河南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全覆盖,建成了更多的绿色工厂和超级能效工厂。在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上,通过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的监管,筑牢自然生态屏障,推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生态廊道保护建设,筑牢“一带三屏四廊多绿芯”生态保护格局。在强化污染防治攻坚上,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加强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实施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管理,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在完善生态安全体系上,通过强化政府责任担当,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的生态环境风险防范机制,提升生态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从改造自然的生态觉醒到天人合一的和谐画卷,河南正以红旗渠精神为指引,续写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图片

        红旗渠精神赋能全面绿色转型

  红旗渠精神成于渠但并没有止于渠,成为了跨越时空、激励后人的强大精神力量,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林州人民继“战太行”之后,又谱写了“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华丽篇章。其中,“美太行”就是新时代林州人民积极弘扬传承红旗渠精神,践行“两山论”的生动实践。新征程上,河南锚定“四高四争先”发展目标,全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在创新驱动转型上,实施区域绿色发展专项行动。郑州市依托航空港区、郑东新区、经开区、高新区和32个核心板块、省级开发区等平台推进绿色低碳区域示范引领,推动各区域加强绿色技术供给、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在体制机制突破上,开展生态产品信息普查,完善生态产品清单、价格形成机制及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标准,探索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推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应用。在全域协同推进上,探索沿黄省市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建立黄河流域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联盟、协同创新中心,建立重大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和技术成果共享机制,促进地域性绿色低碳技术发展……这些创新实践启示我们,最动人的山河重塑,是让科技与自然共舞,是给每滴露珠标注生态价值,为每缕清风计算绿色效益的文明觉醒。

  “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当开山锤的回响汇入生态文明的洪流,这条承载着中原儿女热血的精神长渠,正在绿色生态的坐标系里重新定义山河。这不是简单的工程升级,而是一场关于发展哲学的觉醒,最澎湃的绿色引擎,从来不是对抗自然的轰响,而是万物共生的律动。让我们以红旗渠精神为指引,书写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出彩答卷!

(作者: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  常卓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