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千年记忆 守护一城宋韵
开封市委宣传部
一城宋韵半城水,梦华飘溢伴汴京。开封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创造了上承汉唐、下启明清、造极于宋的厚重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封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3次视察开封时的殷殷嘱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宋文化承载地优势,把传承历史文化、实施古城保护融入城市高质量发展,坚持全域性、系统性保护,突出宋文化挖掘利用,激活沉睡“文化基因”,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推进宋都古城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让千年古城走出“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历史困境,发生“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精彩蝶变,描绘“以古闻名、以新出彩”的新时代“清明上河图”。
一、高起点谋划,将古城保护蓝图绘清楚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开封与黄河共兴衰、同忧乐,聚焦黄河文化、大运河文化、宋文化保护利用和传承弘扬,把宋都古城保护修缮全面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
河南省委、省政府对开封寄予厚望,指出宋都古城保护不仅是开封的大事,也是全省的大事,更是事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大事。建立省级层面领导协调机制,每季度召开一次例会,确立全域规划、全域保护、全域管理、全域经营、全域旅游“五个全域”发展理念,逐一破解文物保护、资金投入、风貌统一、文旅发展、生态修复等问题,以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找准让古城保护脉络清晰、让古老开封焕发青春的发展路径。
蓝图绘就,未来可期。开封市以“不一样的发展定位、不一样的开发理念、不一样的城市形态、不一样的产业业态、不一样的运营模式”的创新视野,打破过去保护利用一处一地、单打独斗的瓶颈。立足宋都古城保护,突出宋文化挖掘,开封市先后实施中轴线提升工程、城墙贯通工程、水系连通工程等一批重大保护项目,投入大量资金实施城墙保护修缮和古城改造,打造“一墙风采看千年”的144公里开封古城墙生态旅游带,“桨声摇灯影、人在画中行”的水系文化带,千年铁塔、百年河大、明清历史文化街区风光带,形成了“城上游览研学、城内通路行车、城外水系贯通、两侧公园环绕”的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发展格局,让人们在品读宋风宋韵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
二、高标准定位,把千年宋都古城保护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开封市多年来持续注重古城保护的科学性和延续性,逐步形成一套与开封相适应的文物和古城保护的规划体系、法规体系,不断提升保护管理水平,努力把千年宋都古城保护好、发展好。
在开封城市规划馆里,保存着宋代建筑文化遗产《营造法式》和1956年以来的历次城市规划。2005年后,开封市先后编制《开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开封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规划》《开封东京城遗址保护规划大纲》《开封市文化遗产展示利用总体规划》,构成较为完整的文物和古城保护规划体系。总体规划方面,结合宋都古城、北方水城两大特点,确立一城一轴、两带三环、五湖十河、十片街区的城市“骨架”;保护修缮方面,坚持“真实性、整体性、持续性、人本性、创新性”的总体原则,明确了开封古城整体格局;历史风貌方面,确定“灰色基调、限高十五、小式建筑、简约仿古”的建筑风貌;空间布局方面,规划古城区域“四厢二十坊”,采取“一厢一策略、一坊一格局”方式保护利用地上文物,运用“点、线、面、体”立体思维保护展示地下文物,每一个厢坊、每一处遗迹都秉承“保护、修补、更新、保留”原则,避免大拆大建,禁止拆真建假、拆旧建新,用“绣花”功夫做好每一寸历史遗存的保护利用。
文物和古城保护,离不开法治保障。开封市行使地方立法权的第一件事,就是推动立法保护城市历史瑰宝。先后颁布实施《开封城墙保护条例》《开封市文物保护条例》《开封古城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出台10多份规范性文件,为文物和古城保护提供有力法规支撑。开封市将文物部门作为城市建设项目申报、论证前置部门,赋予“一票否决权”,并把古城保护融入文明实践,组织文物和文化遗产公益诉讼、“市民考察团”等活动,开展“文化遗产我保护”“守护古城墙”全民行动1500余场次,让文物保护法规“长牙带电”,让宣传文物保护成为常态,营造全民保护古城和文物的良好氛围。2022年开封州桥及汴河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三、高水平发展,让古城文物文化“活起来”
开封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挖掘宋文化内涵,着力打造宋文化IP,突出“一城宋韵、东京梦华”主题形象,叫响“宋文化看开封”。让宋文化走向世界、让天下“宋粉”走进开封、让宋代风韵走入市民生活。
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在按照《清明上河图》复原再现的大型宋代历史文化主题公园清明上河园里,大型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用8首宋词和1幅《清明上河图》的串联画面,生动再现北宋京都汴梁的盛世繁华,带给游客强烈的视听震撼。在延长文化旅游产业链的同时,开封市着力打造夜游经济,开发城墙光影秀、微梦大梁门等夜游观光体验项目,打造“大宋不夜城”“欢乐宋”品牌,确定8个夜间大型旅游消费集聚区,实现文化旅游的集聚发展。许多游客纷纷赞誉这里“白天是开封,晚上是汴京”,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处处充满人间烟火气、浓浓文化味。
围绕宋文化IP的创作生产,开封市坚持创意驱动、美学引领、艺术点亮、科技赋能、跨界融合,努力打造全景式、沉浸式、互动式文化旅游新业态,让文物和文化遗产融入社会发展“活起来”、融入网络传播“火起来”、融入文化时尚“潮起来”。从大型实景剧《岳飞·郾城大捷》到《飞越清明上河图》球幕影院、沉浸式奇幻赏《爱·雅颂》,“虚拟+现实”的沉浸式文化产品既叫好又叫座。在宋文化语境下,布局以“宋”元宇宙为载体的“中国剧本娱乐之城”,一部剧情游宋都,多元支线探开封,一场“有故事”的东京梦华之旅,扮靓了城市文旅新“颜值”。运用大数据、云平台,推出“云上看开封”文化传播项目,以直播形式把文物展示、非遗项目、节会活动在线上展示,让人们通过手机就能一饱眼福、大呼过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可移动文物、文化遗址、文献资料、文化记忆4项宋文化活化工程,形成“地下北宋东京城、地上真实开封城、云上风雅大宋城”立体多元展示格局。
四、高质量推进,使古城保护利用惠民众
“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老城区改造提出的明确要求。历史就是财富,文化连着民生。开封市以“百姓心为心”实施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积极争取和筹措专项资金,累计改造老旧小区867个、改造背街小巷348条,让书店街、马道街、珠玑巷、双龙巷、复兴坊等一大批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街区重新焕发光彩。
在改造过程中,开封市坚持一街一策、一楼一策,统筹考虑群众居住、经营、交通环境的综合改善。改造后,居民可走可留可租可居可业,实现历史建筑保护、景观风貌提升、文化产业发展、市民生活改善“多赢”。闻名全国的鼓楼夜市、明清商圈马道街,改造前环境脏乱差、交通拥堵、经营无序,游客纷纷吐槽;改造后实行全方位、规范化管理,大家纷纷点赞,表示这才是值得“种草”的“吃货”打卡地、特色商业街。
做好注重人文、惠泽民生的“暖文章”,城市才更有温度。近年来,开封市推动古城墙、铁塔景区、启封故园、大宋御河等多个景区向市民免费开放,受益市民288万人次。创新打造“欢乐周末·非遗市集”,让数以千计的老字号、非遗项目拥有广阔市场和展示舞台,吸引200多万人次参与。开发5条精品研学线路,叫响“研学开封·读懂中国”品牌,推动40多处文博单位建分馆、进基层,开展“大宋文化进校园”“文明探源我来说”活动千余场次,让更多年轻人感知古城历史文化的巨大魅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浸润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