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全力推动文化强县建设
新乡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 李懿
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其保护、传承、整理工作意义重大。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力量的重要举措和现实要求。新乡县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进一步部署,深入挖掘新乡县历史文脉、文化底蕴,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一、强化保障,夯实传承发展的坚实地基
构建一体化工作格局。紧扣省、市文旅发展规划,锚定文化强县目标,构建起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相关部门负责抓、文化文物单位专责抓的工作体系。细化各部门工作职能,深入推进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工作,从顶层设计层面保障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形成全县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强大合力,为文化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组织基础。
充实队伍力量。立足新乡县实际,出台具有针对性的文化专业人才招引政策,综合运用专业引进、公开招考、社会遴选等多种手段,广纳贤才投身新乡县文化建设。加强在职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优良环境。同时,建立健全文化传承人、传承单位认定和培训机制,着力培养稳定的民间艺术人才队伍,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力。
保障经费投入。把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城市更新和乡村全面振兴规划,加大经费制度保障。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另一方面,探索多元文化投入模式,通过民间融资、社会支持等方式,构建文旅融合发展融资平台,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经济支撑。
夯实法制和社会基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体系,构建综合执法机制,细化权力责任清单。充分发挥基层属地优势,将管理重心下移,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供坚实法治保障。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畅通专家和社会公众建言渠道,广泛吸纳各方智慧,厚植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社会基础。
二、精心谋划,走好传承发展的实践之路
扎实推进新乡县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新乡县的合河石桥结构精巧、造型优美,是研究明代石构造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合河泰山庙是新乡运河文化带的实物载体,在研究新乡运河文化、古建筑发展史及戏剧设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近年来,新乡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先后完成西明寺造像碑安防工程项目、合河泰山庙维修保护工程项目等,目前正在推进新乡县博物馆文物库房提升项目。同时,精心推出新乡县大运河联程联运等多条精品线路,将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让古老的运河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充分挖掘和利用非遗资源。以创建省级鼓舞文化传承保护示范区为契机,大力推动新乡县非遗鼓舞文化发展。近年来,新乡县鼓舞团队在国家、省、市等各级文艺活动中大放异彩。2024年,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州大鼓代表河南省成功入围第十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艺术表演作品终评;中原大鼓受邀参加“春到万家”全国鼓王大会,参与“2024年云游河南非遗·影像展”;在2024年新乡市新春非遗展演系列活动中,新乡县非遗参赛队包揽一、二、三等奖,中原大鼓蝉联“牧野鼓王”称号;立足新乡县“村村有鼓队,家家有鼓手”的鼓舞文化底蕴,策划举办“擂响新时代‘两都’谱华章”新乡县鼓舞大赛,吸引70余支队伍1100余人参赛;新乡县已连续举办十一届非遗大会,成为展现新乡县非遗鼓舞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扎实推进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工作。近年来,新乡县持续推进“四普”工作,全面整理普查线索,建立新发现文物、旅游线索清单,已完成文物点实地复查80处、完成率100%,实地普查中新发现24处文物点。开展文物安全排查,注重日常检查与专项整治相结合,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全县文物安全。积极开展文物系统火灾警示宣传教育月活动,加强排查整治,建立整改清单,及时消除火灾隐患。同时,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汛前检查,全方位守护文化遗产安全。
三、文旅融合,拓展传承发展的工作路径
加强政府购买和招商引资,打造特色旅游。近年来,新乡县积极挖掘盘活现有文化资源,将大文化概念及创意与全县各领域产业深度融合。主动对接清华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建立村校合作交流平台,为村庄建设提供智力支持,针对文旅产业、康养产业发展制定个性化方案。培育大召营智慧乡村康养旅游项目、新乡县八柳津文旅产业项目、新乡县朝阳社区乡村康养旅游项目等一批特色项目;以整合闲置资源、发展红色文化为主题,规划一批乡村康养旅游项目,京华村、刘庄村入选中国“红色基因传承之旅路线”和“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旅游路线,大召营镇、七里营镇被评为省级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5个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依托非遗人才培训基地、古建园林等文化休闲项目,打造八柳树文创艺术园,古建园林熙华苑、龙泉苑、月来桥书院、豫见花田等特色鲜明的文化体验休闲观光园;深挖黄河文化、民俗文化,打造特色古玩文化艺术城,以富有特色的乡村建设示范村庄为依托,打造出特色十足的乡村新风貌。
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助推文创产品创新。制作新乡县全域旅游地图和智慧导览系统。结合现代创意产业,推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引导文创企业、设计团队等以新乡县的文化遗产元素为灵感,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涵盖手工艺品、纪念品、生活用品等多个品类,让文化遗产以更加生动、实用的形式走进大众生活,提高其经济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推动文旅多元融合,激活全域旅游新动能。引导景区景点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如花灯节、炫彩风车节、采摘节、音乐啤酒节等,探索策划夜间演艺活动推动夜游经济发展,支持A级旅游景区进行夜游设施改造升级,激发乡村文化旅游市场消费活力释放;持续擦亮“非遗民俗展演”“非遗文化节”“黄河文化·八柳渡”等品牌,不断提升消费吸引力、品牌影响力;积极推动引导举办各类节庆、采摘、研学、骑行等旅游活动,从旅游景点、线路、景区三个层级布局,不断延长乡村游、近郊游、骑行游等发展之路,举办新乡县“农谷馨香骑游鄘南”工业游骑行活动,骑行路线335公里,覆盖新乡县各重点企业,吸引110余名骑行爱好者参加活动。
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开展传习活动。通过设立非遗传承工作室、举办非遗技艺培训班等形式,培养更多的年轻传承人,确保传统技艺、传统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代代相传;完成新乡县非遗宣传册“鄘南非遗”编撰工作;市级非遗工坊、非遗传承基地在新乡县挂牌;中原大鼓传承人荆新垒入选“河南‘非遗’新青年”,发挥优秀传承人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四、加强宣传,营造保护传承的社会氛围
借传媒矩阵之力打响新乡县传统文化品牌。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抖音等网络新媒体,激活新乡县文化资源,广泛宣传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好举措、好成效。精心制作并推出文旅地图宣传片、景点小视频、“局长带您看文旅鄘南‘鼓’韵非遗风采”宣传片等,全方位展示新乡县文化魅力,进一步扩大新乡县知名度,增强群众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
开展文化遗产主题宣传活动。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举办展览展示、讲座、体验活动等,向社会公众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增强全民保护意识。推动非遗、文物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等,组织专家开展知识讲座,组织参观非遗项目和各种历史遗存,培养群众对家乡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热爱,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良好氛围。
全民参与助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激励群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鼓励群众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弘扬新乡县优秀传统文化。引导社会各界积极推广民间技艺,撰写新乡县文化著述和文艺作品。对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在全县形成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的浓厚社会环境,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不断前进。